当前位置:
专家专栏 » 专家文章

全域旅游 休闲落实

2017-11-14 10:16:35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
3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正在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迈进。在这一进程之中,我们对旅游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如何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也在不断深化。而每一次认识上的突破,都会带来旅游工作的优化调整,也会带来发展局面的日新月异。
   2016年初,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经过深刻分析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随后又发表了《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署名文章。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域旅游在旅游行业和各级党委政府引起了强烈热议和巨大反响。

尽管各方热情高涨,但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全域旅游,如何推动全域旅游,还存在不少模糊和分歧的地方。“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对全域旅游发展观的认识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最大价值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在发展路径上全域旅游超越了过去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业发展引领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应该说,旅游景区景点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早期的星星之火,对推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旅游活动的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看,以前激发游客出游的最大因素就是“游”,也就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而早期对应游客之“游”的供给方主要指的就是“旅游景区”。正因为如此,1999年《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国家标准颁布以来,A级景区迅速成为旅游部门推动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抓手,同时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旅游景区的设施和服务水平。截止2015年,全国A级景区已经超过8000家,其中5A景区超过了200家。但与此同时,这种过分关注“点”的发展方式也带来了弊病。一方面故名思议,景区的“景”,指的是景物、景观,对应的主要是人的视觉,因此A级景区标准主要考虑的对象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吸引物,并不能适应所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另一方面,由于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评定工作的终止,缺少一个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的评估体系,加之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各地追逐五星级饭店的热情锐减,这反而促使更多地方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A级景区的创建中,一些地方甚至用能否创建成功5A或者4A旅游景区对旅游部门进行“一票否决”。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我们忽略了更大空间尺度的旅游业发展。对此问题,旅游部门已有认识,具体的对策是通过推出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来纠正各地不问青红皂白,不顾实际情况,“一窝蜂”争上A级景区的误区。但旅游部门的这种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地这种“惟A是举”的导向。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就是要让旅游景区景点的星星之火,成为全区域、全方位、全时段发展旅游业的燎原之势。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将有助于把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发展放到一个统领的地位,包括A级景区在内的各种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业发展中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乃至旅游公共服务都成为支撑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具体内容,而推动各个具体环节和要素的完善,也必将有力促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按照这样的工作格局,丰富万千游客体验的,让万千游客回味的,可能就不是某个景区景点,而是在旅游目的地的所有独特而愉悦的经历。

二是在发展思路上,全域旅游强调产业融合,力量整合,超越对立,不分彼此,有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过去发展旅游业,更多是从旅游部门的角度进行审视。比如旅行社一直属于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因此发展旅游业首要的任务就是推旅行社发展,旅游统计关注的产业发展数据也主要是旅行社的外联、地接人数等;再后来,由于星级饭店标准和A级景区标准两个国家标准的推行,旅游部门引导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又扩大到旅游住宿和旅游景区。伴随旅游业发展的不断深化,旅游业的边界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方向也都有了根本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如果局限于传统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手段,旅游部门很难推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和全方位、系统化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又看到旅游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纷纷加入到旅游业发展的大潮中来。比如,“禁伐”之后,林业部门不能再砍树挣钱,自然希望通过发现森林旅游等业态为林业职工找到新的收入来源。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文化、体育、农业等国务院的文件中,都提到了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既突破了旅游部门自身的工作局限,又有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团结起来,做大共同的事业。而从不同部门的视角看,旅游部门强调的“旅游+”实际是通过增量旅游市场盘活各种存量资源,注重“拉”;相关部门认为的“+旅游”,突出的是各个领域借助旅游这个大平台,促进自身的发展,侧重“推”。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就可以超越各个不同部门的职能局限,形成各方的最大共识。因为不管“旅游+”还是“+旅游”,不管“拉”还是“推”,最终结果必然都是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三是在发展效果上,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其结果必然是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的最大化。政府部门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各个区域的人民从中得到实惠。过去传统的模式是旅游投资商、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受益,其他非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获益不多。在一些地方由于发展旅游业造成物价上涨等负面问题,甚至会降低居民的获得感和实际收益。因此就需要调整发展模式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基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推动旅游者将旅游的足迹深入到旅游目的地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而不仅仅局限在少数几个旅游景区和宾馆酒店中,这既丰富了游客的游客的感受,又可以让更多的供给方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这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早年的农家乐一定程度体现了全域旅游的思想,这就是通过把旅游引入到乡村,让千千万万普通农民有机会通过旅游业获得收益。当然农家乐这种形态更多是自发的,不是自觉的,是局部的,不是全面的,而全域旅游的理念则是要让自发变为自觉,让旅游业带来的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二、全域旅游发展观的完善和深化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创新的旅游发展观,体现了拓展的理念、共享的思维、开放的气度和融合的方法,这种认识是旅游业发展的一次思想解放。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落实全域旅游发展观的障碍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存在相互对立的问题。旅游业的视角是一种“他者”的视角,这样自然会产生一种对立的思维。所以在国家层面分析旅游市场时会分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在地方层面发展旅游产业时会分为外地市场和本地市场。而我们在谈到旅游业时也自然地会有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说法。这种对立思维其实是一种西方式的思维,也是一种冲突式的思维。在西方的思想中存在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超越于“我”的一个是上帝,一个是他者。上帝是万物之源,是关照现实但自身却是非现实的;而他者则是现实中的异质存在,因此“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就是难以避免的。而中国传统思维的关键在于“化”,就是要“以己化他”而达到“化他为己”,因此就要用“同一”来容纳异质。就像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最后都是可以“化”到“一”之中的,而“一”则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进而能包容万物的存在,所以中国传统思维中更关注和谐。回到全域旅游,实际上是用全域去涵盖了景区这样一个“异质存在”,使得景区得以“化”入“全域”之中;但是这样一种“化”主要侧重在空间之“化”,很难完全化掉当地居民与外地居民之间的对立。因此尽管全域旅游强调共建共享,但实际上很难“知行合一”。

二是具体统计中的困难。困扰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问题是旅游统计。这种困难在于旅游统计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是从需求端,而不是供给端出发来衡量由旅游者消费带来的所有经济收益。因此要统计旅游业,就必须要划分谁是旅游者,谁不是旅游者;就要区别哪些经济产出是旅游者带来的,哪些经济产出不是旅游者带来的。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推荐,《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对旅游的界定是离开惯常环境,不以谋取报酬为目的活动。在我国具体的统计中将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的活动认定为旅游;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则将离开惯常居住地50公里甚至100公里以上才认定为旅游。除此之外,由于旅游业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等众多环节,衡量旅游业的贡献就需要将其从散布在各个领域中的份额“提取”出来,在具体操作时,科学的做法是采用旅游卫星账户。比如说,旅游地一个餐馆一年收入100万,测算其中的旅游贡献,则需要通过抽样调查以掌握有多少符合旅游统计定义的旅游者在这里消费,消费金额是多少,即要测算所谓的“剥离系数”。但这在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也是很容易出现误差的。当然,从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说,尽管存在诸多困难,旅游统计还得“硬着头皮”努力推进。但是按照全域旅游观,更关注的其实是整个区域旅游产品的丰富、旅游设施的完善、旅游氛围的良好,并不在意这些产品、设施以及氛围有多少比例是在为外来游客服务,多少比例是在为本地居民服务;同样更不会在意在本地居民外出旅游休闲时有多少比例出行距离超过10公里,多少比例是在10公里以内。因此,如果从全域供给来看,关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即可,不必在意其中旅游消费的系数。

三是工作覆盖面的不足。不管一个地方高品质旅游资源多还是少,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中所占份额大还是小,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业都是适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国所有地区都是可以做全域旅游的。但如果按照目前的工作格局,可能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问题是如何衡量地区经济总量很大区域的旅游综合贡献。比如苏州,一方面是非常有名的旅游城市,也是非常符合全域旅游观的旅游城市,但地区经济总值很高,2015年就达到了1.44万亿元。这样尽管苏州旅游经济发达,但旅游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不会太高。如果以旅游对当地经济综合贡献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苏州这样典型的全域旅游城市反而很难被认定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在全国范围确定了262个市县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单位,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突出重点,在全国形成标杆,树立榜样。但也可能会削弱没被列入示范区市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在着重抓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上,突出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和通过更为切实有效的方式来落实这一理念,而不是过分纠结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指标,则有利于全方位地调动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积极性,同时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观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三、全域旅游的休闲体现

落实全域旅游不应该就旅游说旅游,而是需要创造性的转化。休闲是余暇时间的休息和娱乐;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系统化旅游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总体来看,休闲与全域旅游是一致与协调的,同时休闲还对全域旅游有补充和丰富。从我国现实的发展途径和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看,促进休闲发展是落实全域旅游发展观的最佳途径。

一是在空间上,休闲和全域旅游都是全域的。全域旅游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单个的束缚,将发展的视野扩展到整个区域。同样,休闲从一开始就不关注传统的旅游景区,就是要抵拒旅游景区唯我独尊的位置,将目光投向遍及全域的休闲元素、休闲产品。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休闲非常关注各种各样小尺度的东西,比如城市里的一个雕塑、河边的一把椅子,以及休闲街区中的一个酒吧、一个甜品店;还有就是田园风光中的一个农庄,或者一个具有无限创意的农业园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休闲强调的是整体的吸引力,是一种群狼思维,这与全域旅游发展的理路是高度吻合的。借用苏东坡的《蝶恋花》中的名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以休闲的视角,自然会突破的束缚,就不会有墙里墙外之别,佳人遍布全域,无论是游客还是居民,就都不会再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纷扰。

二是在资源上,休闲和全域旅游都持新的旅游资源观。传统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指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基于这样的认识,似乎没有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没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就没法发展旅游业。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深化,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不管自然还是人文资源,凡是经过创意、开发和利用之后能够吸引游客的东西,都可以变成旅游资源。比如说,对一个多次到过北京的外地游客,可能吸引他的就不再是长城、故宫、颐和园,而是什刹海、南锣鼓巷、798等等,或者是一场话剧、一次讲座、一次活动。休闲本身对资源的认识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同样全域旅游也是如此。因此不管是休闲还是全域旅游,共同秉持的理念就是:只有不会利用的头脑,没有不可利用的资源。

三是在功能上,休闲功能和旅游功能都应该是城市的基本功能。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通过《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在对游憩的要求中,《雅典宪章》提出了诸如在今日城市中普遍地缺乏空地面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将败坏的建筑物加以清除,改进一般的环境卫生,并将这些清除后的地区改作游憩用地,广植树木花草。”“现代城市盲目混乱的发展不顾-切的毁坏了市郊许多可用作周末的游憩地点。因此在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幽美之区,我们应尽量利用它们作为广大群众假日游憩之用这类极富见地的主张。其实《宪章》中强调的游憩就是休闲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叠加。另一方面,《宪章》要求完善城市的居住功能也必须要有更多的空地供文娱和健身运动之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的宜居和宜游是一致,建设宜游城市的同时也是在建设宜居城市。另一方面,一个地区满足本地居民的休闲功能和满足外来游客的游览功能布局是大体一致的,无须另起炉灶。需要做的只是在容量上统筹考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数量。对于外来游客较多的区域,需要增加旅游公共设施的数量和相关配套服务;对以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为主,兼顾外来游客的区域,则不必求,适中即可。

四是在氛围营造上,休闲和全域旅游都要营造一种好的意境和氛围,这就是所谓一个城市的味道或者气质。比如到了成都和杭州这样的休闲之都,自然会有一种让人神经放松之感。而氛围的营造对休闲和全域旅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论语》里孔子问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几个弟子的人生志向,前三者都说了一堆高大上的理想,惟有曾晳,也就是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完之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意思就是孔子所期待的生活就是曾点心目中的理想。这是儒家历史上的一段经典对话,而从一个区域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副休闲的图景,同时也是一副全域旅游的画面。再比如,诗人卞之琳有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如果从全域旅游和休闲去看待这首诗歌,所谓全域旅游和休闲的载体就是风景明月窗子,而全域旅游的主体可能是桥上人,休闲的主体则可能是楼上人。但不管是桥上,还是楼上,彼此之间都可以相互衬托、相互装点、相互欣赏。而这种其乐融融的状态,正是休闲和全域旅游的本质,也是休闲和全域的共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也就统一在休闲与全域旅游之中。因为对休闲而言,不管游客有没有这样的要求,发展旅游业有没有这样的要求,形象和环境都是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自然要求。

五是在消费频次上,休闲和全域旅游都追求可重复消费。传统的观光旅游,追求到此一游,缺少深度的体验,因为游客关注的问题是去过多少省、多少市,但不太在意在这个区域体验了多少内容,体验的效果,这样游客在一个目的地的消费频次就不会太高。按照我国的行政区划,不谈一个省,就是一个地级市的面积就大约在一万平方公里左右,像呼伦贝尔这样的市,面积甚至达到26万平方公里,而一个县的面积大约在一千平方公里左右。如果从观光旅游视角,也许花了一天或者半天看了一个市的某个旅游景点,就不会再造访这个城市了。但如果从休闲和全域旅游的角度看,哪怕不是去同一个旅游休闲区点,以一个市、一个县的体量,其实也是可以反复消费很多次的。此外,目前中国的休息时间主要是集中在周末双休日和几个小长假,这样对应的旅游就只能是中短途旅游。所以要实现旅游休闲的常态化,其方向就是无论居民还是游客,主要是在本市或者周边的同一个市、同一个县反复多次进行旅游休闲消费。

六是在工作主体上,休闲和全域旅游推进的主体都是政府。不管是休闲还是全域旅游,涉及到的都是一个区域内全部的旅游休闲产业和旅游休闲服务,而这些产业和服务的提供方有的是商业化的,有的公益性的。因此,就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言,也可能主要是企业提供,也可能主要是政府的公共投入,但是就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而言,也只能由政府为主体进行推动。过去多年,旅游行业一直在强调政府主导的发展理念,其实不只是旅游业,休闲业也是如此。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旅游休闲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尽管发展具体的旅游休闲项目很重要,但一个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绝不仅仅是靠某个旅游休闲项目唱独角戏就能成功的。正因为如此,就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的力量,来营造整体的旅游休闲环境和提升旅游休闲品质。所以,尽管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推进的主体是企业,但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主体无一例外都是市、县政府;同样休闲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应该是政府。

七是在体制机制上,休闲和全域旅游都要求形成工作合力,而满足市民休闲生活的部门也是满足全域旅游需求的部门。比如,文化部门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发掘、利用以及弘扬当地传统文化资源,这既是提高旅游吸引力的需要,也是丰富当地居民文化休闲生活的需要。像贵州安顺屯堡的地戏,源自明朝从南京到贵州戍边的部队,600多年过去了,在屯堡还一直保留了当年的表演方式。地戏既是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这一表演形式也很受游客欢迎。而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共同以此为对象开展的工作,就同时包含了文化休闲和旅游产业的诉求。再比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一起,推动自行车骑行之类的体育赛事,既发展了体育旅游产品,又在当地居民中普及推广了自行车运动,丰富了当地居民的运动休闲生活。此外,城市园林部门建设的许多城市公园,虽然消费主体很可能是当地居民,但这同时可以容纳外来游客的消费。而厕所革命,不管是旅游部门为主推动,还是城建部门为主推动,其结果都无疑是休闲环境的改善和全域旅游的深化。所以各个部门推动休闲发展的种种努力,在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结合在一起后,就会形成休闲与旅游共同发展的合力,其结果也必然是休闲与全域旅游双赢。

八是在具体方式上,对一些特定人群而言,休闲和全域旅游其实已经基本同一。随着异地养老、养生、度假市场的快速兴起,出现了许多候鸟式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不是户籍人口,也不是常住人口,但其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远远长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客。比如,很多东北人在海南买房,一到冬天,就飞到海南居住几个月。对这些人而言,除了偶尔去去旅游景点以外,其生活方式同当地居民没有太多区别。这部分人会去菜市场买菜做饭,会去当地人都去的商场购物,同样也会参加当地居民相同的休闲活动等等。对这部分人而言,休闲与旅游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

九是在服务内容上,休闲比旅游更宽泛,因为休闲不会像旅游一样,刻意区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更为重要的是,从供给的视角看,休闲产业所包含的细分产业对当地和外地也是无差别的,这也正是全域旅游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具体来说,休闲产业包括游戏产业、体育产业、养趣产业、品尝产业、观赏产业、阅读产业等,这些产业的服务对象既可以是当地居民、也可以是外地游客游客。比如,观赏产业,供给的主体可能是一个旅游景区、一个城市公园,观赏的主体则可能是居民也是游客;再比如品尝产业,就是以餐饮业为主体的各种供给;但从游客的角度来说,就是行游住食购娱中的。因此,不管是休闲还是全域旅游,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增加和完善相应的服务内容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地区的休闲产业发展起来了,全域旅游的要求也就自然实现了。

十是在基本属性上,休闲不再单纯强调经济属性,而是有更多事业方面的追求,这其实也是对全域旅游的一种提升。以一个城市为例,除了要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总量的任务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如果说前面一个任务是产业视角的话,后一个任务则是事业的视角。按照这种思路,城市用公共财政投入公共休闲设施就是自然而然的,就不会纯粹考虑这样的设施能不能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比如说,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城市兴起的绿道建设,如果单从发展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投入产出是不匹配的。但如果从休闲的角度看,绿道丰富了居民休闲的内容,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品质,又是值得政府投资的。除此之外,绿道也为外来游客的旅游度假活动提供了新的选择,甚至会成为一个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以事业为出发点的休闲,实际上也可以产生一部分旅游产业经济利益的收效。

总的来看,如果说全域旅游是从景点向全域拓展的话,那休闲则是在全域旅游基础上,从面向游客到同时关注市民与游客利益的拓展;从彼此对立到不分彼此、相互融洽的拓展;从重视生产到同时兼顾生产与生活的拓展;从发展经济产业到同时发展产业与事业的拓展。从全国各地的发展情况看,一个休闲发达的地方,大体是可以能为全域旅游提供示范的地方;抓休闲抓得好的地方,也是全域旅游发展观落实得好的地方。尽管全域旅游和休闲发展的视角有所不同,全域旅游不完全等同于休闲,但全域旅游发展观和休闲发展的诉求是一致的;休闲在供给侧视角下落实的结果就是全域旅游。

四、全域旅游的休闲落实

总体来看,休闲发展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同时也与地方政府对休闲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相关。在一些东部地区,虽然经济水平较高,但如果不注重环境的整治、市民休闲权利的落实,休闲发展水平也不一定高;而在一些西部地区,尽管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如果在休闲发展投入力量大,其休闲业往往能够快速发展,居民的幸福指数和游客的满意水平也会较高。像贵州遵义这样的西部城市,虽然经济实力不算太强,但由于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休闲,休其闲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甚至超过许多东部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休闲工作和全域旅游一样,尽管发展本底和发展基础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看认识是否到位、措施是否得力。具体而言,全域旅游的休闲落实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强休闲的管理。一个城市要从单纯关注生产,关注招商,关注GDP向更加关注市民休闲生活和游客休闲度假需要转变。过去我们的政府在大会战式的抓经济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下一步则需要以更加细腻的方式抓休闲建设,而这也正是一个城市政府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的重要体现。未来理想的管理架构是成立休闲发展的综合协调部门,把涉及到本地居民休闲和外地游客旅游的各个部门的职责整合起来,统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休闲旅游需要,建设休闲旅游设施,提高休闲旅游服务水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休闲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明确的主责或者牵头部门,这使得整个休闲工作缺少前瞻性和系统性。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给国家旅游局的职能中有明确的引导休闲度假的职责表述;此外,2013年由国家旅游局牵头起草,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这实际上表明了旅游部门在推进休闲工作,完善休闲管理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未来旅游部门应该主动地拓展休闲工作的领域,同时将休闲管理的内容充实到现在的各类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或者跨部门的旅游协调机制中去,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促进休闲发展。

二是丰富休闲内容。相对于一般的旅游来说,休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可以说,休闲可以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意味着一个城市要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具有亲和力,就需要下大力气丰富休闲的内容。从大一点的尺度说,有条件的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中央休闲区,像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什刹海,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等,都是很典型的中央休闲区,在这个区域里,可以集中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需要。除此之外,较大的城市应该配置一定的旅游度假区、国民休闲地、休闲绿道等,使城市的游憩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而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而言,都有必要配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休闲农庄、创意农业等休闲业态,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高密度的休闲需要。从小一点的尺度看,一个城市还应该配备许多小体量的休闲设施,特别是要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为城市居民预留足够的休闲空间。这种空间不一定大,不一定成体系,但却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需要注意的,每个城市的休闲内容要尽可能体现差异化、个性化,不能千篇一律。而这就需要更深入地挖掘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内涵,将其有机地融入到休闲生活当中去。

三是完善休闲要素。行游住食购娱是分析旅游业常用的六大要素。大体而言,各种各样的休闲要素,总体也是与旅游业的六要素是相关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在一个城市中休闲旅游的主要要素都是这些内容。但是从休闲的角度看,更注重的是一个区域里面要素的组合度,同时更加关注居民和游客在这些要素上的融合度。比如,这个要素,一般的旅游团,会在餐厅安排团餐,这种团餐是为游客量身定做的,大体上只是吃得饱,很难吃得好。而休闲重视的是特色餐饮,这些特色餐饮既会成为本地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同样也会受到外来游客的欢迎。再比如,这个环节,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游客和居民购物场所的基本同一。目前在旅游购物环节出现的种种乱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游客的购物点完全隔离于当地居民,因此难免就会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如果游客真正在居民休闲购物的场所购物,这种被欺诈的概率会低很多。

四是提升休闲服务水平。总体来看,我国的旅游服务水平还不是太高,同样我们的休闲服务意识还不强,休闲服务水平也不高。从一定意义上讲,休闲服务水平代表着一个城市整体的服务水平。当然,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有没有休闲内容的问题,现在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休闲业的进一步发展,关注的重点必然会更多转向休闲服务好不好的问题。提高休闲服务有很多方式,比较行之有效的是标准化的方式。过去在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标准化可谓功不可没。比如星级饭店标准,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住宿业的服务水平;A级旅游景区标准也使得景区服务深入人心;而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化方式评估也使得旅游城市的服务软硬件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与旅游不同,休闲覆盖到的面更广、涉及到的点也更多。因此要整体推进休闲服务水平提高,更应该重视标准化的方式。要通过休闲标准化去全面引导城市的建设者和休闲服务的提供者,使得休闲服务水平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五是优化休闲环境。休闲环境是一个区域休闲发展的本底所在,同样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休闲环境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安全问题,过去有关部门比较注重游客的安全问题,检查的重点也是外地游客数量比较密集的缆车索道、游艺设施等方面。就休闲而言,休闲设施的数量更为庞大,存在的隐患也不少,也应该同时纳入监管的重点。此外,还要注意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参加休闲旅游活动时遇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第二是休闲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全域旅游发展高度关注的厕所问题,同样也是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关注的问题,下一步需要强化的是将休闲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起来考虑。第三是秩序问题,与旅游市场秩序一样,也会存在休闲市场秩序等问题。未来游客与市民的活动空间会进一步重叠。因此除了继续治理游客密集区域的市场秩序之外,工作的重心会慢慢转移到休闲市场秩序的保障上。也就是从供给一方,从源头来净化整个区域的市场环境。第四是生态环境问题。休闲高度关注生态问题,保护环境是发展休闲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要求。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统一,让好的生态环境造福居民,也造福广大游客。

 

Copyright © 2008-2021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 京ICP备12047469号-7  公安备案号:1101010200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