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一个自驾游目的地的自我修养”?因为其他领域的专家都太多了,只有这个领域,虽然市场很热,但是研究的人不多,所有比较容易出成绩。这两年不光是我个人,还有我们的休闲标委会,包括规划院,一起在研究自驾游目的地。
今天讲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自驾游,第二是露营地,第三是目的地。这三个概念在操作上还是有差别的,有重叠的地方,我们一般会把自驾游和露营地搁在一起,目的地属于近年来刚刚新出来的一个概念。
一、自驾游
首先做一个概念性的界定,自驾游就是“以个人和团体自己驾驶机动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旅游休闲活动”。关键是自己驾驶、机动车,还有相关的一些概念,比如旅居车、露营地,是近十几年才在中国出现的。在欧美等车轮上的国家,早就出现了。在中国,如果不是把机动车而是车辆作为旅行的交通工具,那么历史是比较早的。周穆王驾八骏之车去会见西王母,这是大家知道最早的关于自驾游的故事。人类发明了车,首先是因为发明了轮子,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突破,它缩短了人们对于距离的感受。我发现,轮子上的民族,往往都是征服他人的民族。比如说在早期西班牙人去了南美,把玛雅文明基本消灭了,玛雅文明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但是这个民族没有发明轮子,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我们近代的历史也很清楚,车轮上的民族走得快,心理和视野就比没有轮子上的民族更宽更远。
我们历史上,自己驾车出去玩也不是新鲜事儿。有很多的古诗名句,我列了几个,比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词大意是我傍晚心情郁闷的时候,就驾车出去玩了。只不过当时的车都是马拉的。现在意义上的自驾车旅游就是开的机动车,就是汽油、柴油或者电力驱动的。在咱们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家用汽车进入中国,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新世纪之初汽车普及,汽车开始进入日常生活。自驾游的发展跟一个国家进入轮子时代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如果从一个步行或者慢悠悠的交通方式进入车轮时代,就必然会走出去。我们“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是跟我们交通通达的能力,例如高铁、轮船、飞机、汽车是相关的。所以,自驾游在这个时代出现,并且越来越热,也是有很强的时代背景的。
自驾游在当代中国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到世纪末,从无到有。只有在几个一线城市才会有些比较富裕的家庭拥有汽车。最早的汽车俱乐部,是1995年在北京成立的。第二阶段是“十五”开端到“十二五”末,从小到大。“十五”规划首次提出鼓励汽车加入家庭。随着我们国产汽车的崛起,价格越来越便宜,公路越来越多,人们自驾游就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基础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讲究品质集约发展的阶段,从多到好,从大到强。也就是“十三五”这个阶段。
新阶段有若干标志和特征。首先是关于自驾游出台了很多规划、标准和行业组织。现在全国几乎每个省区市都成立了自驾游的行业协会。其次是出现了很多新业态、新产品、新品牌。这几年关于自驾游集结的IP层出不穷。今年10月份的阿拉善英雄会,上百万人,十几万辆车,在短短两个礼拜就集结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撼的IP。第三是很多地方把自驾游目的地作为自己发展旅游的定位。我们今天讨论的休闲度假,问题是你是什么样的休闲、什么样的度假。面临的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我怎么过来?现在很多地方非常欢迎自驾游消费者,但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这些方面的特征,在2016年就已经成型了,所以进入到提质增效集约发展的阶段。
2016年中国自驾游总人数25.8亿人次,占整个旅游市场的比重约60%。各个省稍微有点差别,但就算是低的也都在五成以上。从这几年的数据看,比重一直在增长。
二、露营地
露营地和自驾游有交叉的地方,但并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平时自己开车出去玩,我相信大家主要还是住在酒店里面,或者是民宿、农家乐。只有极少数人住露营地。当然露营地的供给数量现在也是不够,你想去住也住不了。
露营的形态不是在今天才出现的,我们祖先就是在野地里住。实际上人类露营的时间,包括在野地里住,在洞里,或者在窝棚里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我们住在城镇、乡村或者小区的时间。所以露营并不是简单的玩,而是人的本能的回归。在农耕民族,中国以及东亚,在露营方面的基因不是很强。游牧民族就习露营生活。现在的蒙古族,很多还处于一种露营的生活状态。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旅居车,最早的是1986年当时叫京旅旅游汽车公司引入的40辆房车,主要用于外宾接待,后来并入到首都汽车公司。大部分人对旅居车或者房车的印象,都是1999年的贺岁电影《不见不散》,葛优开的那种房车。中国人突然发现,这种生活方式还是挺有意思的。旅居车和露营地真正的发端是从2001年开始的,最早的房车是中天生产的,最早的营地也是中天建设的。
全世界露营地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大约有5.5万多个。当然具体分类标准有差别,但这个数量已经很大了。尤其是近二十年,我们到欧洲或者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去旅行的时候,发现他们新建的酒店几乎是没有的,但是新建的露营地层出不穷。这署名他们旅游和休闲度假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013年是露营地发展的一个重要年份,数量出现了跃升。为什么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自驾游包括露营会进入到一个井喷阶段,这就是刚刚说的,咱们已经踏上车轮子了,无数的汽车、无数的品牌,已经供大于求了,大家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去消化这些产能。所以,国务院就把自驾游、露营地作为一个很强的消费领域来支持。
我粗略梳理了一下住宿业态的变化过程,从80年代开始,现有有涉外酒店、星级酒店、度假村、商务酒店、主题酒店、度假酒店、奢华酒店、民宿客栈、短租房、露营地。这是一个旅游住宿形态的基本演进过程。最近刚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把露营地列入到特殊住宿行业。中国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最不缺的就是房子,还有大量的房地产转向度假公寓、短租房。整个住宿业过剩是肯定的可以预见到。在这种情况下,营地肯定不能是一种住宿业形态,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已经很多过剩了。有一次我听魏小安老师出差回来讲,营地看着很好玩,住一天还可以,最终还是星级酒店住得踏实和舒服。我们从小没有露营习惯的养成。美国的数据统计,常态露营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5%。我们的常态露营人口比重几乎可以忽略。所谓常态露营人口,就是一个月不出去扎几次营就浑身痒痒的人口。我们一年扎一次营就浑身痒痒,其实是没有形成露营的习惯。我们的孩子,比如零零后,从小就在野外住账篷,出去自驾游、长途旅行,他对住宿形态或者露营生活的追求,与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露营的前景是远大的,未来会更美好。
我们来总结一下,露营地不能仅仅是自驾游的一个住宿环节,而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是一种目的。所以在制定露营地标准、做露营地课题研究的时候,也是这么一个界定。露营地的价值在于它所在的垄断性的区位和所融入的环境,而不是靠我的房车有多贵。值钱的是环境。露营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状态,而不是说我在那儿住两天就走了。
关于露营地,相关部委发布了不少支持文件。这些文件前后有一些矛盾。比如在露营地属性方面,在国家旅游局联合多个部委发布的241号文件,把露营地原则纳入到景区序列登记管理。但在新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里面,露营地又是特殊住宿业。在实践经营中也发现这个问题,露营地经营开业之后,必须开住宿业的发票,要是开景区的发票是报销不了的。可以看出,露营地的生存面临政策环境的纠结期。这个困难是很短期的,包括对露营地的用地性质,之前就是按照旅馆用地来供给,现在分类指导也做了一些调整。
三、目的地
目的地这是更大的一个范围。为什么需要自驾游的目的地?除了车保有量、自驾游群体的增长之外,大家对自驾游的规律认识,现在还不是很到位。大家说旅游形态的趋势,是从大巴、观光组转向散客,这是对的。我们组团游一定是大巴拉的,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散客是怎么来的呢?一部分是坐高铁来的,但大部分人是自己开车过来的。人是车拉过来的,我们不能只盯着人不盯着车。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100个人,如果是团队游的话那就是两个大巴,两辆就可以拉100个人,100个行李厢,需要一个领队、一个酒店、一个餐厅、一个商店、一条线路,就可以完成这个行程。如果是自驾游的话,100人,就是30辆车,30个后备厢,需要多酒店、多个餐厅、多个商店、多条线路。从团队大巴到散客自驾车,这种旅游形态的变化,是从线性的消费、线性的旅游,转向为云消费、云服务、全域游。这是市场的变化。我们搞研究的或者旅游部门或者政府管理者,很少自己开车出去玩。在节假日,旅游工作人员都是在接待,旅游局或景区的管理者出不去,所以不知道自驾游是个什么情况。
大众自驾游的特点是规模大、井喷式、多元化,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线路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个怎么衔接?比如说丽水,如果接待一个100辆车的车队,我相信如果进到市区里面,城市交通干道就瘫痪了,100辆车拉出来大概四、五百米,两个红绿灯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三、四百米,信号灯都调不过来。这种自驾游大规模出现,你怎么去解决他。一些郊区的露营地或者其他接待设施可以一些分流,但是更多的要依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目的地建设中,需要专门针对我自驾游提供服务设施。例如游客集散中心,不少地方在游客集散中心上花了很多钱,但是利用率低,闲置状态。城市的游客集散中心,一开始设计的服务对象都是团队客的,大巴停进来,然后发出去。其实团队是不需要集散中心的,有领队、有导游,不需要集散中心,也不需要公共服务。只有散客、自驾车才需要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务,而你的集散中心又没有为这些人准备,他们来了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你想服务的人家又不需要的。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浪费了投资和资源。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标准,有中国旅游车船协会制定的《自驾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范》,还有露营地、自驾游领队的标准,希望大家能够采用。自驾游目的地,就是能够成规模吸引和接待自驾游客抵达,并停留一段时间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区域。简单说,自驾游目的地有三个组成,一是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停车场、加油站,集散中心、露营地、驿站、驻车观景台、环境卫生还有标志标识。道路、风景,加上驻车观景台和驿站就组成了风景道。风景道上单是有好风景还不行,风景好了容易出车祸,大家看风景就不能集中精力开车。所以风景道上一定要有驿站,要安全地驻车、放心地观景。二是公共服务,包括规划、产业政策、统计调查、标准化、咨询、救援、公共信息等等。三是市场服务要素,例如汽车俱乐部,自驾游保险、汽车旅馆等。这些设施和服务加在一起,构成比较完整的自驾游目的地。
《诗经》中有一篇《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这反映的是周王驾车出去打猎的场景。自驾游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事情,从古代就有。只不过那个时候能驾得起车的,都是皇亲贵族,老百姓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现在我们老百姓人人都有车了,意味着大众自驾游的时代到来了。我希望有更多的城市、更多的乡村,成为自驾车游客喜欢和追寻的优秀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