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正文内容

生态旅游:诗意的栖居

来源: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
2017-12-13 11:30:03

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诺木汗

 

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次机会来分享一下我对生态旅游的想法,各位午安。

我演讲的题目叫做“诗意的栖居”,这是魏小安给我出的题目,是一个命题作文,我开始相这个题目时觉得很棘手,但是后来发现生态旅游和诗意的栖居有时很有关系的。

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第一,生态旅游与诗意的栖居;第二,给大家举例说明生态旅游的形态;第三,呼吁一下中国的生态旅游需要供给侧重大改革;第四,生态旅游诗意栖居的内容拓展。

一、生态旅游与诗意的栖居

生态旅游包括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是自然旅游、乡村旅游、养生旅游都可以纳入其中。国际上有一些定义,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对生态旅游的界定是“有责任心的造访自然的旅游活动”,换个通俗说法就是“旅游留下的只是脚印而不是垃圾”。此外,还要保护自然生态,维护在地居民的权益。中国有一些景区谋求发展就把老百姓迁出去,在国际上来讲大部分的生态旅游的业者不这样做,而要维护在地居民的生存和就业权利。要在生态环境中倾听自然、了解自然,需要理解和教育。需要培育一流的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这样的消费者在生态旅游领域怎样养成,实际上需要教育。

IUCN即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是联合国的一个机构,现在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都要通过这个机构,现任主席是中国人叫章新胜(原国家旅游局的副局长),这个国际组织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享受和理解自然以及与之相伴的文化、承担环保责任、降低游客冲击度和维护当地人权益”,与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差不多,是目前的国际共识。

“诗意的栖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在19世纪初期时的诗作中提出的。当时的德国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秩序开始礼崩乐坏,拜金主义盛行。诗人呼唤自然本真的人性与神性,实现“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荷尔德林的诗作一开始很少被世人所知,直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反复称赞才留名于世。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有人认为,他和萨特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右翼和左翼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认为诗是人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最纯粹的表达,荷尔德林的诗体现了对人的存在的哲学性把握,人要能体认个体生命盲目的生存和自觉的对人生的把握间的区别,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

梭罗是一个美国作家,他将自己在湖畔林中自然简朴的生活及感受写入 «瓦尔登湖»(亦称«湖滨散记»)一书,被认为是“诗意的栖居”的实践者。他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通,他呼唤爱护自然,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者。。“湖是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是大地的眼睛”,这是他书中的一句很有魅力的话。

从上述对荷尔德林、海德格尔和梭罗就“诗意的栖居”的解读,也可以看作是三个思想的层次:第一,回归自然是对物质至上的一种批判;第二,自觉地审视,为什么到自然当中去,要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和思索人生的意义;第三,是践行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诗意的栖居和生态旅游完全吻合的,实际上在追求生命和精神的统一,人应该简化生活、腾出时间、深入自然,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产生出对人生意义的把握。

全世界来讲,之所以推动生态旅游是因为要在短期内逃离城市的生存状态,中国更有很切实的理由如大城市的拥挤、雾霾等环境因素等。生态旅游和这一届大会也有非常好的呼应,就是因为生态旅游的核心点是休闲的,它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从容的态度。

中国的生态环境大家都很了解,现代化的历程常常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习主席开始强调“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与国际相比,中国生态环境需要加强保护,中国生态旅游正在蓄势待发。

二、生态旅游的个性举例

我是很资深的旅游者,生态旅游是我30多年前一开始从事旅游的时候就首先进入的领域。我曾经在讲乡村旅游的时候使用过这个例子,就是奥地利的农庄与乡居。农民房子一半住着农民一家人,另外一半是民宿,照片中洗干净的被单就晒晾在民宿门口前的晾衣架上,是非常质朴生活的形态。照片中还可以看到乡村的景色,像一个大公园。在我所住房间的阳台上往外看去,可以看到乡村的景色,远处是山,近一点是湖,然后就是树林、草地,非常洁净。因为是农庄,可以闻到非常新鲜的空气中有一点点牛粪的味道,但是没有苍蝇,非常的乡土生态。

从照片中民宿房间内的陈设看,已经达到相当舒适的住宿程度。楼下的餐厅一角,气氛很温馨。我住过很多家民宿,有的是带厨房的,都很简洁便利。这张照片是旁晚阳台外的景色,那天下着小雨,不断有闪电划过天际。白天也很漂亮,民宿的窗户外都挂满灿烂的鲜花,非常美。

生态乐游,可以是生态农业体验,可以去喂牛,也可以骑马。这张照片的左下角是马厩,右上角是小朋友在学习起码。走进离村子很近的小镇,居民的房子也是这样,非常民族化、个性化、很美丽。游人可以乘马车,很生态的代步工具,马车有各种各样,有好一点的,也有比较简单的,很受游客欢迎。你也可以买到农民的有机蔬菜,移动菜摊是一个车子,很漂亮,还有灯光和雨遮。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产品已经变成非常标准化的一种食品提供。

从农舍往背后的山上走有长长的步道可以登山。我们现在去农家乐常常到那边吃点饭,打打麻将、打打扑克就完了,真正的生态旅游要进入自然。这张图是在半山腰,村庄渐远,但是村前的湖可以看的很清楚。走到山顶,眼前的湖就在脚下,远处的湖也可以看到,陡峭的山地,夏天可以登山,冬天可以滑雪,这是非常适宜生态旅游的的乡村环境。不光能够爬爬山,还可以进行徒步的山地穿越,右边的照片列出三个选择,步行的路线可以从几十公里到更远,最长有200多公里,要走好几天。除了长度之外,路的挑战程度也可供选择,可以比较陡峭,可以比较平缓,距离、挑战度、时间多少等,还有一个穿越旅程的评分,打几个星,越多越受欢迎,这都是非常鲜活的例子。

大峡谷漂流也是生态旅游,非常好玩。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漂流可以漂161公里,路途很长,通常是7天,有机动的,不用游客划船,有一些是要游客划船的。年龄有最低限制(儿童要七岁以上,有家人陪同),一个星期的漂流费用1000多美元,价格不算便宜,但是你参加了之后,一辈子不会忘记,非常棒。照片中可以看到漂流的情况,有很多小孩子参加。可以看到非常美的景色,是通过别的方式看不到的贴近自然的感受。有的地方还可以骑马,晚上可以睡在大河旁边,还有很生态化的厕所、床,自然中的栖居,但是不会有危险或者是不便。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在中国能够让大家休闲度假的地方,空间的开放度非常不够,比如说现在的困境之一是“游之困”,有限区域,少量经典,单一道路,人满为患,很多酒店都是朝圣路线,直上直下,没处去、没得玩,要怎样解决?要尽可能把林地、山地、草地的空间开放,应该让国民走进自然、让游客深入自然。

美国的黄石公园在全世界非常著名,也名列联合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里面主要是靠营地来接纳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天可以容纳15000人在公园内居住。我本人去时就是自驾游,进去以后,把车停在营地,有的地方开车去玩,有的地方徒步,我在里面住了一个礼拜,非常多的地方可以去。有很多家庭夏天带着孩子在里面住两个礼拜,甚至住一个暑假。黄石公园中的硬路面公路就有580多公里,不是固化的土路作为徒步路径有1700多公里。对比之下,国内最著名的景区都是几十公里园内道路,没有空间可以自驾游或徒步客进入,游客待不住。

从黄石公园的交通图可以看出园区内主干道公路和步道的分布,有很详尽的徒步路径与路线的地图。可以在园中钓鱼,溯溪,背个背包就可以走。

所以,全域旅游就应该做的尽可能的全域开放,景区应该有更多的进出口,园区里要有更多的交通道路,来分散人流。自驾公路要与游客步道结合,露营地、汽车营地结合。森林公园要有林相管理,小灌木要清理使林中空气流通,林子要能够进得去,呆的住。呼吁国家将资源空间对国民更加开放,用大空间容纳分解巨量人流,做到有处去和有的玩、用生态旅游吸引游客,做到呆下来、不想走。

四、诗意栖居生态旅游的内容拓展:生态建筑与生态食品

新加坡把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和房屋改善,非常棒,可以节约70%的建筑能源(如取暖、空调、水的再循环利用等)。新加坡全国获绿色建筑标志认证的建筑已达1/3,发展目标是203080%建筑为绿色建筑。为此到2025年绿色建筑专业人士(建筑师、工程师、设施经理及项目经理在等)要达到25000名(目前已有16000名)。

绿色建筑在世界各国有各种绿色标准,有的是绿色建筑,有的是绿色园林。照片中显示的是美国加州的绿色停车场(Santa MonicaCA),顶层是太阳能,透光性、温湿度、能源消耗都在设计时有很充分的考虑,实用美观经济,我们在中国推动生态旅游中有关建筑的部分可以借鉴。

现在大家谈食品色变,因为我们吃的是不是健康的有机食品,而是有毒的无机食品,我们喝假酒、假矿泉水,高农药成分的水果和茶叶等。因此要有绿色、有机的标准提出来并进行推广。

美国提出可持续食品理念,包括吃有机食物、少吃传统的肉类与奶类、避免加工类食物、吃当地种植的食物、减少食品包装和厨余回收等。这些都是中国生态旅游可以借鉴的。照片中日本的抹茶,也是获得有机证书的产品,从栽种、采摘到加工都符合绿色标准,安全健康,不光是作为茶可以喝,也可以作为特殊的加工原料,做糕点和冰激凌等,用途很广泛,而中国的茶基本上只是喝的。生态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可以包括生态建筑、生态设施、生态食品、生态用品、生态教育等等。最后能够做到生态旅游,绿色产品;概念入脑、体验走心。

生态旅游是一种短暂的诗意的栖居的方式,可以是山中、林中、洞中,月下、树下、花下,湖上,江上,海上,或草原、沙漠、极地---。生态旅游追求的是生活质量的内容,而不是生活标准的高低。

中国古代的文人对生态旅游诗意栖居也有很多想法,陶渊明的《闲情赋》中就提到“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李白的诗《山中问答》更是做出这样的歌咏:“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生态之美,旅途领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谢谢各位!

 

Copyright © 2008-2021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 京ICP备12047469号-7  公安备案号:1101010200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