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张灵光在2021中国休闲度假大会上的致辞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2021年中国休闲度假大会的召开,吸引了社会的关注。人们的关注点,聚焦于休闲,当然也聚焦于这个标志性的活动。休闲,是权利,是义务,是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让休闲的时间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生话、造福社会的重要时空,使休闲生活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回想起组建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时候,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媒体和公众,问得最多的是这几个问题:什么是休闲?包括哪些行业、哪些业态?跟传统旅游有什么区别?我们的委员和专家,每次会议都要对此进行界定、分析和解释。
当然,这是以前的情况了。休闲的理念发展到现在,我们盼望还有人来问这些问题。但是毕竟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我们对休闲有了新的理解,有了新的判断;休闲也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就像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小康社会等词汇一样,休闲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兴的、不确定的、大家都在摸索的新领域,而是一个日常的、必然的、你我都离不开的正常的生活伙伴儿。
我还清晰记得,十年前我们在研制城市中央休闲区国家标准的时候,我们在研制国家休闲露营地标准的时候,都要参照欧美的案例,借鉴欧美的标准,要研究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日本,以判断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
短短十年过去,我们自己走在了前面,从研究别人变成了别人的研究目标。毫无疑问休闲不再是贬义,不再是新鲜的词汇,不再是新兴的产业,不再是什么趋势或者目标。休闲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农业、休闲社区等等;休闲,就是新时代的一个新常态。
在这个新常态下,在全球新冠疫情还在此起彼伏的状态下,我们今天能够享受休闲,研究休闲度假,无疑是美好的。我相信,在地球上的大多数地方,此时谈论休闲不合时宜。但是,在中国可以。
我们有力防控了疫情,努力推动大循环,全力开动内循环。休闲,就是内循环!但是休闲并不是天然的内循环。如果让它能循环起来,那它必须是美好的。现在,这个状态还不太美好,或者还不完美。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从指标上看,旅游、交通、商业、餐饮、文化娱乐,恢复势头都非常好,有些领域甚至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我们看今年的“五一”,几乎就是2019年以及之前诸多“五一”的翻版。路上照旧堵车,景区依旧看人。很多人高兴,毕竟黄金周又回来了。很多人担心,因为黄金周又回来了。人们高兴的和担心的,是同一件事。
为什么?因为疫情还在我们的院墙之外肆虐。我们还没有找到假如再有疫情不必封城封路、不必停止流动的法宝。当然,我们已经感觉到,这个法宝已经就在眼前,伸手可及了。所以,“五一”前,大家的心是吊在嗓子眼,祈求千万不要有疫情;“五一”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么,暑期呢?十一呢?明年呢?
当前以及今后,我们将与病毒共存。这是国际国内普遍的一个共识。人们在努力对抗疫病的同时,也要调整自身,适应变化。但客观地说,现在的旅游方式和休闲活动,还不能适应常态化防控的要求。如果不能适应,那就面临随时刹车的风险。
在疫情之中,我们怀念正常状态下的休闲的美好。疫情得以有效防控后,很多业界人士非常理性地提出,恢复是重中之重,但不能是复制粘贴再来一遍。古人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像在大地震之后,重建就是在更高的规格上建设,只有彻底提高扛风险能力,之前付出的巨大代价才不会白付。
在疫情影响下,价格竞争不可避免,加上限行、限流等管制措施,旅游业的“内卷化”也不可避免。如果不能开源,即使拼命节流,也难有效益。而休闲,由于服务对象的本地化、服务时间的全年化,是旅游业跳出“内卷化”困境的最佳选择。
我们要提出这样一种美好的休闲形态,通过前瞻性研究,通过标准化工作,通过广泛的协作与创新,推动更具适应性和免疫性的休闲服务、休闲产品,让休闲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成为最确定的积极因素;让人们,尤其是让居民,即便是在疫情出现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享受休闲生活。这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也是管理和服务模式的转变。
休闲,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在此,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呼吁,尤其是以休闲为重要功能导向的城市,从供给管理、需求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更能抗风险的休闲体系。我希望,东营在这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示范。
最后,祝本届休闲度假大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