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的论坛题目是《长城和旅游》。1982年初,我在北京旅游局工作,那个时候介入了慕田峪长城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全过程,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去一次慕田峪,之后把中国主要的长城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对长城还是很有感情的。但是今天我想把这个话题扯大一点,叫做《线型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这里面第一个主题词是遗产,第二个是利用。文化遗产利用方式很多,旅游利用只是方式之一。这个里面的要害在于“线型文化遗产”,这是我攒的一个词,怎么理解呢?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且距离较长的共同体组合,可以称之为线型文化遗产。现在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线型遗产,第一个是长城、第二个丝绸之路,第三个是大运河,另外还有很多项目也都具有列入名录的潜在条件,应该逐步争取。
一、线型文化遗产
先说长城,长城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其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壮丽家园,我很认同。丝绸之路现在形成了一带一路战略,这是中国疆域拓展,中西文化交流。2000多年的历史,8000公里的距离,重要的国际发展格局。大运河涉及35个城市56个遗产点。
这是简单梳理一下现在的三个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继续挖掘。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通道主要有五条:远古东西美玉之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隋朝东部访学之路,宋明海上陶瓷之路,蒙元草原茶叶之路,也有重叠的各种小的通道。挖掘一下,这都是线型文化遗产。列不列入名录是一回事,存在不存在是另外一回事。比如说茶马古道,从云南的易武小镇一路北上,共五条茶马古道,后来形成万里茶道。尤其重要的是黄河与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5600公里。长江是6400公里。而且黄河、长江至今还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明。应该成为世界级线型文化遗产。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有好多东西确实需要深入地研究研究。
二、旅游利用的特点与难点
1、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第一距离长,第二景点多,第三相对同质化。这些是特点,也是难点。
距离长:很难全面、全线贯通。景点多:难以面面俱到。同质化:难以引发更大的兴趣。不管在历史、文化、科研这些价值上怎么评价,作为大众旅游者,好看就是好看,不好看拉倒,很自然的。
此外,保护第一,不能大面积开发。所以我觉得关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我们应该取消开发这个词,强化利用这个词。现在一说开发就是修大路、建大楼,所以从根本上,只要涉及遗产,开发两个字不要用,就是利用。是研究如何深化利用,如何全面整合。
以长城为例,80年代“修我长城,爱我中华”,小平同志提了词。迄今为止形成品牌的有几处?当年搞慕田峪是为了给八达岭分流,分流的作用起到一些,但是分不走主流,因为八达岭品牌就是八达岭的品牌。
由此我们再看看,80年代的时候有“一环两线”。国家旅游大环就是京、西、桂、沪、广,始终是入境旅游的主体;长江三峡旅游线,产品不断变化;丝绸之路旅游线,停留在概念上;不能说不重视,丝绸之路沿线都很重视,国内有规划,国际上推广,世界旅游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铁道部还搞了一个东方快车,试图把它产品化,但是为什么起不来呢?
我们忽悠了这么多年,长城旅游实际上真正起来了吗?无非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有这么多好的资源为什么没有起来?我们不能说大家都是笨蛋,谁也不笨,这个事应该怎么办?
2、利用的难点
第一、路线长,交通差。只要是线型文化遗产,基本涉及都这个问题。有的交通不差,大运河交通不差,但是路线长。第二、景点多,距离远。第三、有说头少看头没玩头。爬长城就一个感觉,累。当年搞慕田峪的时候走坏了三双鞋,可也得爬,因为是工作需要。但是旅游者这样恐怕不行,所以说起来很棒,但是小众市场、大众影响。
这么看下来,就能做出一个判断,这就是:历史文化价值高,旅游价值打折扣,历史价值不对等。我问一句话,我们是否还要这样坚持下去?因为40年了,线型文化遗产就是这样的局面。全世界的线型文化遗产我没有想明白,不知道,但知道这条路不能这样走了。
三、发展的调整
1、观念调整
线型文化遗产从旅游利用的角度上面是有弱势的。
第一个是区位局限,这是客观存在,交通改善也不能替代区位局限。比如说在丝绸之路上看汉长城,我看完了觉得很震撼,多数人一看,什么啊?就是几个土台子,几个土墩子。上次在包头我看到非常早的长城,看着觉得很有味道,但是不震撼,可是大家的评价是有什么看头啊?而且偏远。
第二个是观念的局限,这个始终存在,恐怕是最大的问题。领导重视在口头上,落实在口号上。有些东西领导重视,资源好,我们可以弄个5A景区,领导兴奋起来了。长城的文化价值多高,领导一句话,让我怎么干?让我怎么重视?当年搞慕田峪长城,国家旅游局拿了2000万,北京市政府配套2000万,当时4000万是大钱,就修了1500延长米。放在今天,这钱数后面恐怕得加个零了。现在让地方政府拿钱干这些事怎么干啊?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历史专家、文化专家,不客气的说不懂市场,也缺乏产品概念,保护的口号叫得震天响。但是越这样叫,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妨碍利用。比如,从历史角度来说,台儿庄是一个赝品,很简单1938年血战台儿庄老房子都炸光了。所以台儿庄还是建设工地的时候我去了一趟,问有没有老房子,转了一圈只看到一间老房子,所以就是赝品。但是从文化角度、旅游角度来说,做成了一个一流的产品。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大运河,到了台儿庄兴奋起来了,说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大运河。虽是一个赝品,但让专家们兴奋起来了,因为这些专家全世界看,不认为复建就差,原来的东西就好,他不这样看。这才使大运河这个线型文化遗产顺利的列入到文化遗产名录。这个经验不好吗?同样,古北水镇也是如此,建筑是山西的格局、建设是浙江的工艺,文化是北京的元素,是一个杂巴凑,但是做成了一流的产品。长城在古北水镇产品格局里面是一个背景,是一个渊源,是一个说法,也是一个景观。它的本质还是度假产品,现在包括商务度假、会展产品。最成功的产品是这样一个做法,可是我们强调来强调去的这些东西,最终形成了什么?所以我觉得观念的局限对我们影响很大。
第三个是市场局限,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四个是产品局限,单一的观光产品主导,缺乏震撼性产品。
所以要长短相较,扬长避短,化短为长。
我们需要研究一下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从旅游角度来说: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传统不和现代结合,有博物馆的意义,有科研的意义,但是缺少市场的意义。所以很自然,需要一步一步的推进。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拆了老的建新的,建了新的想老的,想了老的仿老的,赝品充斥全中国。我有一次见到外国专家,他很直截了当的问,你们一张口5000年文化,在哪里啊?就在博物馆里吗?我说地下还有。在地面建筑里面看不出来,我后来看到一份资料,100年以上的房子欧洲占70%,我们老挤兑美国没有历史,没有文化,100年以上的房子在美国占30%,在中国能够有1%吗?除了文物保护单位算保下来了,剩下的基本都毁了。而我们现在走到这一步了,开始后悔了。我的想法: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这就需要战略调整。
2、战略调整
历史、科研、文化价值,与审美、市场、旅游价值有些可以划等号,有些不能同日而语。北京的周口店,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到现在每年游客3万人,最多一年6万人。他们也说做大做强,做小、做专、做精就够了,什么大强啊?很简单,前面的价值非常高,后面的价值不能说非常低,是具备专业化的价值。
这样就需要我们重新调整战略,对于线型文化遗产,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集群。别想一条路全都弄起来,永远做不到,即使财力可以做到,建设上可以做到,问题是有意义吗?万里长城统统修复一遍,不是疯了吗?可是抓住一些点,通过点带面,形成一些集群化发展,这才真正可能产生作用,同时抓住重点项目,形成引爆项目。
山西最近谈了一个战略,叫新三板战略。第一黄河,讨论了一番,我说套上若干古镇,黄河旅游带可以做起来。第二长城,长城在这里形态多样,格局也很好,做一个长城国家公园就很好,但是集中在雁门关那一带。第三太行山,800里太行怎么开发?就必须研究一个新格局。新三板就涉及到线型文化遗产的如何利用的问题。
所以很自然,线型文化遗产不能成为永远的过境地,一定要研究目的型的发展,必然拉动区域旅游发展。
第一,换件衣服,要建设节点式的旅游目的地,这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根本性的。第二戴顶帽子,凡是这类项目都涉及到历史的融合和民族的兴盛。第三,穿双靴子,呼应交通的变化,重新研究格局怎么调整。第四,趟条路子,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其中应该说组合发展是最关键的。一是资源的组合: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红色、民族、生态、国际等等,任何一个线型文化遗产这么长的距离,必然涉及到一系列资源组合。 二是交通方式组合:航空、铁路、公路,各种交通方式组合。飞机自驾是一个小众,自驾车是中众,铁路是大众,各种方式比较,把它组合起来。三是渠道的方式组合:涉及到电商、俱乐部,现在更重要的是自渠道、微旅游、大遗产,这个已经变成一个市场的主流。四是节点的组合:城镇化的发展是旅游的重要基础,昨天是线型文化遗产,今天就是城市带,明天就是经济群。所以度假群体发育,城市发展依托,旅游群体培育,这才可能把一个线型文化遗产做活。也不可能做全线,我最怕动不动就是搞全线,大运河35个城市我都走遍了,56个遗产点走了一遍,这里面真正成气候的没有几个,杭州、无锡,再以上最后台儿庄差不多。河北的沧州也说大运河,好好做一把,有可能做起来,要不然就是说说而已。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对应市场,如何形成我们的旅游产品,如何把线型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最大化。
第五,产品组合:从单一观光旅游到一个复合型的产品。文化观光为主题,这是永恒的。商务旅游谋发展,休闲度假求突破,红色旅游争支持,生态旅游创差异,特种旅游出高端,最后形成一个五彩缤纷遗产游。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敬畏自然、珍视资源、善待文化、尊重前人。我们现在的力量前所未有的大,建设力量前所未有的强,破坏力量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地方官一张口:拆,我说少说这个字行不行?包括到乡里面,乡长一说也是:拆,除了拆没有招了?后来一想很自然,拆是GDP,建也是GDP。可是在我们这个事情上可不能这样做,我们现在是保护,然后是利用,最后是市场,这是旅游的格局。所以要达到五看、五可、强化五个度、建设五个力,这样来推进线型文化遗产旅游利用。
长城旅游的发展应该有更高级的形态,我现在看着比较赞赏的,比如说九门口长城那一带,形态太好了,绥中那一带我非常赞赏。明长城这一带那是精华,古人知道怎么随形就势,知道怎么就地取材。从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很多东西没法看了,基本丝绸之路这一线长城真是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是专家很兴奋。专家兴奋让专家去研究,我们把重点做出来就行了,其中重中之重一定是北京。北京的长城形态也是非常丰富,我比较喜欢沿河城,那里给人感觉不是震撼,是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所以像这些东西我们好好挖掘挖掘,是可以作出一篇大文章。我也希望通过长城旅游的发展来拉动整个线型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