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家专栏 » 专家文章

共唱太湖美——环太湖旅游目的地建设

2017-12-04 14:16:47

         今天是环太湖发展论坛和泛长三角旅游年会。环太湖很熟悉,说过的这些地方我都去过,但是有些新项目我没有看过,总体的感觉就是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很自然也是中国旅游的发动机。但是多年以来,大家关注长三角关注的都是如何吸引长三角客人,我觉得现在至少要均衡一点。长三角的第一个任务是如何消化自己的客人,第二个任务是如何吸收外地的客人,不能老想着把我们的人往外送,要老这么想,这个事就有点颠倒。我刚才听大家的发言我很赞赏,也确实讲得都不错,都是实际的经验。

导言:休闲构建美好湖泊,从容培育健康生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第一叫美第二叫好。我们老说好日子,种植业保障生存,制造业缓解短缺,服务业提供便利,这些都是“日子”,如果没有休闲度假就没有这个“好”,所以美好生活,休闲度假打头。 旅游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是发展不平衡的协调者,是供给不充分的提供者。把时间花在美好的事物上,才是有质量的生活。所谓美好,曰美文、美境、美景、美人、美食、美术、美乐等等,这是美的对象;从容欣赏,慢慢享受,这是美的过程。集中起来就是美的意思,我们讲目的地建设,就是要把美扩大,覆盖到休闲的全领域,延伸到休闲的全过程,这样才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一个新的意境。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九大召开之后,实际上对全国旅游行业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而且要求必须要上一个台阶,这个台阶不止是供给方面,更关键要把整个过程串联起来,使它顺畅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美好。

    一、湖泊休闲

湖泊休闲,第一是人与自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追求的是融合。第二是人与水,追求的是亲和。第三是人与人,是一种竞合关系。

从中国来说,我们总说地大物博,但是我们现在认识到第一个地大物博是成立的,但是还有一个地大物薄,就是资源不够。同样,在水资源的方面,中国现在也是短缺的,不是我们原来讲的这套东西,现在来看,我们对湖泊的态度是错误的,包括对水的态度。多年以来,比如城市有一条河流,本来是个宝贝,但我们把这条河流看作一个交通道、垃圾道、下水道。发达国家的河流,盖房子门窗一定要朝着河流。我们不是这样,凡是有水的地方,屁股一定对着水,大门对着马路,这就是我们对水的态度。多年以来,我们对水的态度是淡化,对湖泊也是这种态度,造成了湖泊的短缺。严格地说,现在中国湖泊的消亡包括湖泊的短缺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我在全国跑,全国的大湖小湖基本都去过,比如中国五大淡水湖,现在的情况是鄱阳湖面临干涸,洞庭湖急剧萎缩,洞庭湖最大的时候5000多平方公里,现在只剩2000多了,巢湖污染严重,太湖这几年强力治理,算是好一点的。昆明的500里滇池,房地产商在滇池边上盖了很多房子,非常精美的别墅,卖不出来,为什么?只要打开窗户,臭气熏天,在滇池的边上能熏得流眼泪,这几年也是强力治理,稍微好一些。可是,湖泊的减少和萎缩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长江三峡大坝一修,基本上洞庭湖和鄱阳湖就保不住了,因为这些湖原来主要的功能是防洪,有很多圩区不能用,就是将来的蓄洪区。可是城市化的发展,包括乡村的发展,闲的地都用上了,造成了现在巨大的问题。反过来说,湖泊短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湖泊在升值,所以现在有些湖泊在升值,有些湖泊在贬值,这要看具体怎么来分析。最后,形成湖泊的综合,如何综合性地来对待湖泊,促使湖泊各个方面的效益最大化。第一个效益自然是生态效益,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

    1、从需求出发

关于休闲,很简单,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相应的三分之一的资源应该倾斜,三分之一的人员要为之配置,三分之一的精力需要投入。

现在说这话,再过五年、十年,我的看法,面临的是二分之一,什么意思?基本判断,随着技术加速度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社会化,就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就业,我刚刚看了一个材料,美国一个咨询公司做的分析,全世界五年之内会有八亿人面临技术排挤下的失业,我想他的判断还不足。原来总是蓝领会失业,现在到白领,甚至金领也面临着失业。一些搞证券的人,他们现在的危机感极强,他们就说我们很快就会下岗,到底干什么不知道,这都是金领,都是百万年薪的人。同样,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是势不可挡的,这是规律性的。我们怎么办?就是一招,中国的政府是强势政府,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但是不能三个人同时在岗位上,只有增加休闲时间,增加假日。我的判断,五年之后,国务院会派督导组,督导各地带薪休假的落实,就像现在督导环境一样。最近环境督导环境变好了,是未来的供给侧改革,将来休闲的环境会变得更好,那时候肯定会走到这一步。现在好多地方,尤其是各级政府,面临的还是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夜总会、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很难想象会督导带薪休假。我把话放在这儿,咱们等着看。这个变革没有办法,压力太大了,怎么办?只能这么做。十年之后,很可能四天工作制,意味着每周都有一个小长假,反过来是哪个时候就是我们二分之一的时间在休闲,这个市场前景是无限的,空间是无限巨大的。二十年之后,当然现在谁也不能说二十年,很可能变成每周四天工作制,每天工作四小时。什么概念?一周的时间一共是168小时,意味着每周只有16小时在工作,那个时候工作岗位的宝贵,工作时间的珍贵,就像大家现在羡慕的你可以休闲,那时候大家不羡慕了,羡慕的是他可以工作,社会的观念从根本上变化。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前景,我们应该做什么?美国人有一句话,一个人的休闲就是另外一个人的就业,美国的统计,休闲产业占了GDP的25%。

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湖泊休闲,有更重大的意义。湖泊如果从休闲的角度来说,以休闲为主题,因为市场在变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湖泊的功能形成了复合型的功能。休闲的主体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首先是对环境的要求,一个好的湖泊必须得形成好的环境,形成好的水质,这个形不成,不能休闲。我在巢湖坐船的时候就摇头,这个巢湖没有办法搞,当时合肥市政府请我们研究巢湖,我说污染问题如果不解决,就免谈巢湖旅游,连看都没得看。太湖现在好在哪儿?现在可看了,但是真正复合型的发展还不足。早在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刚讲太湖污染的治理,国务院组织专题小组,就在无锡,进了酒店打开水龙头,里面流的水是绿的,大家都傻了,这怎么办?过了一会,几辆卡车进来了,每一个房间里发20瓶矿泉水,第一让你们喝,第二可以洗把脸,洗澡就免了,那时候污染到这个程度。后来我说这个事不对,不至于污染到这个程度,后来说是因为国务院调研组来了,把困难夸张一些,会更多地给我们一点钱,我这才弄明白这个事。

湖泊休闲怎么发挥?城乡统筹,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这是太湖给我的第一印象。我是文革的时候见到太湖,那时候看傻了,那时候也是孩子,哪见过这么大的湖。1983年的时候,那时候已经做旅游了,把无锡、苏州包括太湖里面的西山、东山都走了一遍,给我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应该说现在比那时候的品质提高了一大块,可是那种乡土的感觉降低了,这个东西很矛盾,要追求乡土感就很难追求品质,要品质感还要追求乡土感,这种乡土严格地说不是真正意义的乡土。我们也没有必要追求真正意义的乡愁,现在的孩子都是城里生、城里长,没有乡到哪里去找乡愁?有一点乡土感觉就行了,有的东西不能过分。那一次给我的感觉极好,比如在东山,住在一个小旅馆里,一个晚上两块钱,早晨六钟就起来了,沿着东山一路走,来来回回走了三个多小时,在一个老乡家里吃了一顿饭,那一天的感觉终身难忘,真正感受到太湖了。五月份,季节也非常好,很自然需要生态的融合。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这里面的要害是大、深、活、真。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伪自然,面对的是浅生态,文化常常是一种博物馆的文化,生活总是隔着一层,我们老觉得好多事不过瘾,就缺这四个字。进一步追求低碳发展,资源多用途,构造产业链,发展大休闲,这是从需求的角度。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原生态,说说而已,基本概念叫做以原生态着眼,以次生态着手,真正做从次生态做,追求达到深生态,以深生态为魂,最后以泛生态作为总的理念。真正的原生态除了少数人,多数人都接受不了,只有探险旅游,追求特别户外的人徒步的追求的是原生态,剩下的不能追求原生态。有一次我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江边上,江面宽阔,水流充沛,看着心情激荡,扭过头就钻到大森林里了,那是七八月份,一到了森林里面,蚊子像武装直升机一样,嗡嗡地叫着,我就拿一块毛巾,一路抡着一路跑出来了,这叫原生态,这种原生态我们能接受吗?说句老实话,在中国夏天能在户外很踏实地吃一顿饭已经变成一种奢望,基本上找不到,除非城市里,因为城市里大量的方式,基本把苍蝇和蚊子压住了,只要离开城市的环境,你想找一个这样的地没有。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原生态,说到底客人追求的是什么?是精致的自然、人文的自然,可是我们又要给客人一种大自然的感觉,好多事都是这样的难处。我有一次在福州去了一个山庄,那个小老板问我咱们在外边还是在里边吃饭?我说你这里能在外边吃饭?他说没有问题,有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我说你跟我说人话,生物措施就是多养蛤蟆,蛤蟆吃蚊子,物理措施就是设了吸蚊灯,化学措施就是抹上防蚊油,这顿饭吃得还算踏实,其他地方找不到。可是,大家的需求又是这种需求,尤其是下一代,新生代对自然的需求比我们强烈多了,我们可以看看,到了国外,在吃饭的场所,只要户外有地方,大家一定首选户外,中国人吃饭进去就问有没有单间,这是两种文化的区别,但是现在不同了,户外我们也需求。

2、从问题出发

我们现在的问题,第一是污染,五湖当先,各湖跟进。第二是安全,风险大、隐患多,这些年应该说湖泊产生的事情不少,影响比较大的,1994年的千岛湖,然后是2001年的小浪底,这都是大事故,千岛湖的事件另当别论,那是水匪,小浪底的船,大家上了船,船也开出去了,平时什么事都没有,突然一下船就翻了两分钟找不着了,60多人死了。后来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那时候来了一阵横风,谁都预想不到,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因为小浪底是水库,原来没有水库就没有这样的事情,诸有此类的。第三是民生,因为中国修水库是全世界第一,我们所谓的湖泊绝大部分是水库,这样的话涉及到移民、渔民、农民、市民,几个层面。这几个层面移民最头疼,长江三峡移民130万,到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国务院的要求移得出、扎得住、能致富。结果移出去了,扎不住,致富就谈不上了。三峡移民觉得我们为国家做了巨大贡献,所以到哪儿都很厉害,我有一次过一个镇的时候,当地人说小心点,怎么了?三峡移民,就是拦截,拦完了就收费,有的人问你收费有批准吗?不需要批准,我们是三峡移民,你乖乖地给钱,像当街打劫一样。有一部分转化成了渔民,这还好一点,有一部分转化成了农民,水库移民产生的农民务不了农,最后到了城市成了市民,这就是从民生的角度来说。第四是同质化,都是一篇水文章,只不过把水库的名称改称了湖,新安江水库叫千岛湖等等,和太湖不一样,太湖是自然湖泊。太湖第一个功能是防洪,这几年产生大洪水的事。第二功能是生态,太湖的旅游包括环太湖的文章怎么做?实际上是一个难题,即使就是一篇水文章,到底怎么做?各地有很多好的经验,这些东西在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在积累,这也是政府和农民、居民博弈的一个过程。我最近在湖北,那个湖很大,200多平方公里,水质是一级水质,是水源水库吗?水源水库保一级水质极困难,他就做到了,就一条不许网箱养鱼,农民刚要养鱼的时候就给遏制住了,从来就没有搞过。农民要把养鱼搞起来了,从农民的嘴里夺食难度就大了。客观来看,野鱼的价值比网箱养鱼的价值高得多,千岛湖就有的事,每年组织几次围网捕捞,事先先公告,摄影家都过去了,拍那些照片,年年如此,因为这是野鱼价格就高。有一次他们网了一条大鱼一百多斤重,网上就拍卖,之后有一个人花了18万买下来了,他很聪明,马上把鱼养起来了,一百多斤的大鱼一般人都没有见过,他是开餐馆的,养了一个月,大家都到他那个餐馆看这个鱼,之后也公告一把,拍卖鱼的部位,哪个部位多少钱,结果一把拍卖下来,这条鱼卖了60多万。浙江人真是聪明,可是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从网箱养鱼变成了野鱼,价值就提升了。同样一篇水文章,做的就不同。

3、从现实出发

第一,休闲新途径。度假湖泊是休闲新途径,旅游需要创造新途径,旅游也需要新途径。简单地说,现在休闲度假已经变成了一刚性需求,但是中国的度假资源严格地说不丰富,不像做观光,中国的观光资源可以说非常丰富,世界一流,做出来的产品也非常丰富,基本可以满足需要。可是度假不同,全世界主体的度假方式都是滨海度假,中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真正能做度假的不超过十处,资源条件最好的就是海南,可是海南东部开发过度,房地产开发过剩,逼着中国人现在的度假需求,一个庞大的度假需求转移到海外。东南亚基本上变成中国人主要的度假地,东北亚正在开始。我去年到贝加尔湖,西伯利亚跑了三个地方才知道,观念完全调整了,原来一说贝加尔湖苦寒之地,苏武牧羊的地方,结果到那儿,第一不远,北京坐飞机到伊尔库斯克两个半小时,基本上就是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一月份在湖面上,贝加尔湖的温度是零下20度,可是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哈尔滨是零下35度,呼伦贝尔是零下50度,又不远又不冷,一定会起来。这两年他们基本上没有在中国市场做什么工作,每年中国客源增长100%。我就问一句话,中国人度假都靠海外解决吗?显然不可能,因为滨海度假资源不足,很自然的选择是湖泊度假,可是湖泊面临的改变污染问题,有没有没污染的湖泊?有,太偏远,比如新疆的赛里木湖、内蒙古的达赉湖,这些湖真是清澈见底,就一条太远,很难做度假,逼我们走一条路,现有的湖泊一定要珍惜,让它升值,这是很自然的。

第二,湖泊新功能。现在形成新的趋势,湖泊度假、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这三者结合起来,会构造未来中国休闲度假的新格局,湖泊的传统功能是灌溉、发电、防洪、渔业,新型的功能是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意味着复合型的湖泊一定要多功能发展,对湖泊的新要求就是复合型的湖泊。自然湖、历史湖、生态湖、文化湖、物产湖,达到综合性的利用;观光湖、休闲湖、度假湖、娱乐湖、运动湖、体验湖。之所以说这些,感觉太湖这篇文章没有做足,太湖基本概念就是守着湖边看一看,吃一点湖鲜,比如到了无锡就是太湖三白,还有什么不知道了,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需要空间的扩大。

第三,空间扩大。首先是自然空间,严格地说自然空间是有局限性的,这么大就是这么大,我们要能保住湖泊不被缩小就算不错了。可是,有一个自然空间如何利用的问题,这个利用方式就是生活空间,我们要围绕自然空间扩大生活空间,再进一步就是形成精神空间,像无锡的滨湖区,做得就不错,18个公园,滨湖这条路做得不错,只不过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公路离湖泊太远了,中间有距离觉得不好。实际上我很赞同现在这样的做法,因为无锡财政有钱,所以滨湖就是做公共产品,得到了市民的高度欢迎,也得到了旅游者的高度欢迎。这片空间可做的余地很大,现在作为生活空间、精神空间的满足基本达到了,但是有些地方应该说不足。南太湖一片土地搁置了15年,大概15平方公里这么一片,他们有一点好,没看准的事就不能干,搁来搁去才发现,因为这15年几届领导班子谁都没干,这片土地升升得不得了,最后怎么做的?做了个南太湖度假区,就是那个马桶盖的大楼,我还在里面住过。南太湖度假区做完,一下子起来了。我的感觉就是,三个空间的追求,才可能把这个湖泊弄得彻底一点。

第一是湖面,从环保的要求出发,湖面最好别用,但是不用也不可能,现在很多地方把湖面当道具,太湖里面也有,我看了很多地方。比如在丽水,河上摆了几条船,这个船干什么用的?就是道具,城里人愿意照相,给你们拍照用的,每天晚上到五六点钟,夕阳西下的时候,渔民就出来了,扛着渔网,这时候湖边上长枪短炮都架好了,是有组织的,先有一个头头跟大家收费,大家都知道拿钱,拿完了渔民上船开始撒网,一网一网地撒,也不是打渔,就是对着夕阳撒网,又是渔船,大家来拍照片,拍完了该走了,这也是一种利用方式。这种利用方式挺好玩的,好多地方都是如此,农民都学会了。

    第二是湖滨,是主要的利用方式。湖滨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做休闲设施,因为要做度假设施涉及到湖滨土地,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环境保护,休闲设施比较好做。好多地方这篇文章做得不错,反正给我的感觉,在这方面我们比国外不差。原来我们到旧金山的渔人码头,看得目瞪口呆,到日本看日本的一些滨水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我们也觉得很棒,现在我们一点都不差。

第三是湖下,这要看什么湖,有条件的话,湖下的文章做一做,要没有条件拉倒。云南的抚仙湖有一个项目就是潜水,因为抚仙湖的水质极好,而且也有一个历史遗址,湖底有城市的遗迹,到现在为止也说不清楚什么时候的,中央电视台专门去拍过,这样就为很多潜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节目。我们要研究多功能的利用。

再一个就是山林、乡村和城市的结合,多数的湖泊距离城市不远了,原来觉得很偏僻,现在基本上就是一个濒临城市的水面,意味着土地价值在提升,可做的余地更大,要培育生活性的产品,差异的环境、悠闲的生态,从容的生活。

4、从可持续出发

控制污染,这是根本性的问题,明确功能,休闲拉动,全面配套、综合治理。控制污染是历史性的任务,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当年江苏说过,哪怕GDP下降15%,也要把太湖治理好,真是下了决心的。老说我们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这条路,实际上避免不了,基本上是一条铁律。现在我们有点钱了,有力量了,这是从治理的角度来说。老百姓有点钱了,生活需求水平确实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污染是第一位的。比如水源水库,功能只要明确,什么话也别说了,北京原来就是密云水库,北京人民脑袋上面就这一盆水,密云水库控制到水库边缘一千米之内什么建筑都不能有,就连种庄稼都不能种,逼的密云市政府说能干什么。北京市政府说没有GDP的要求,就把这片水保护好了。现在南水北调进京,密云水库的压力小了一点。这两年老天爷又给力,北京的降水又多了一点,密云水库现在达到了20亿方,这是历史上空前的。可是,就是一条,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来保城里人的这盆水,就得找出路,最重要的产业就是休闲产业。协调的功能以可持续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以功能发展产业,这样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以功能发展产业就是先明确湖泊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把功能明确下来,在这个功能和衍生功能之后研究怎么发展。

转换角色,保障安全、培育特色,城市湖泊主要做休闲,靠近城市的湖泊主要做度假,远城市的湖泊主要做生态,形成自己的特色,转换角色,首先需要湖泊观念的转换,要珍重,越珍重的东西要充分利用。第二是湖泊运作的转换,还是简单地用农民的方式来运作湖泊错了,第三是湖泊经营的转换。现在真正让看到能够兴奋起来的湖泊实在不多,除了一些远的湖泊,环境极好,景色极好,真正运作的也好的,实在不多。最终要达到湖泊的转换。目的是培育健康生活,当地的生活、外来的生活、新型生活、健康生活,要达到深入体验,这需要外来人口和当地人的和谐。

二、环太湖旅游目的地

1、基本情况

太湖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滨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这是一个基本的地理概念。湖泊面积是2428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公里,算得是一个大湖,中国大湖不多,所以太湖才能列进五大湖之一。从旅游的角度来看环太湖就是三句话,经济发达,旅游成熟,市场巨大。经济发达就是我们有力量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旅游成熟,传统的旅游资源基本上开发殆尽,现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做新的事情,不是再做传统的旅游资源,传统旅游资源经过了三四十多年的旅游发展,还有什么东西没开发出来?而且从设施的角度来说,经过几轮设施的建设和淘汰,应该说相应成熟。八十年代末到长三角,那时候刮了一阵风是建别墅,那时候看别墅不错,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别墅提都不要提了,随着发展,我们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到了九十年代后半期盖的房子基本上能留下来,长三角包括农民的房子,基本四十年也换了五代,能留下来的有多少,反正有钱就盖。同样,很多旅游设施也是这样,那时候觉得这个好就做,做了几年不灵了淘汰,然后再做新的,又淘汰,基本上至少是三轮。在这个过程中,长三角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是全国旅游行业都盯住的市场,首先一个问题我们自己是否盯住了。刚才上海的发言说到,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旅行社出去碰到的问题,其他城市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包括北京也不突出,只有上海最突出,这是多年以来形成的,上海人喜欢玩儿,而且达到了攀比的程度,上海人又比较精明,总想在里面钻一点空子,人家抓你的空子,最后就宰你。这样的问题客观存在,总体来说,如此巨大的市场,我们自己要看重,也就是说整个环太湖地区产生的内生需求,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家,哪个国家有这么大的需求?现在从环太湖的角度来说,共享一个品牌,可是联通不足,不说江浙两省,包括江苏自己,联通都不足,都是各说各的,各玩各的,打一个太湖品牌,严格地说,太湖的旅游产品并没有形成。

第二,碎片发展,聚集不足。城市本身就碎片化,城市里面的各类项目又是碎片化,很难产生聚集性效应。比如刚才说的长兴这个项目,听着吓人,将来会走到哪一步,我现在也很难判断。因为中国现在旅游投资给我的感觉像疯了一样,投200亿算什么?我在国家旅游局当规划财务司司长的时候,那时候碰见很多投资商,我动员他们,旅游很有前景,为什么不投旅游?因为看不准,二是这潭水太深,尤其和地方政府打交道,受不了这事。三有很多短平快赚钱的事,为什么投旅游?那时候碰到一个四五亿的投资旅游项目,我会很兴奋,旅游总算有大项目。现在我每天接触投资商,最常见的语言模式就是,魏老师不好意思,我在哪儿拿了一片地,初步考虑投资30亿,实在不行我再追加20亿,这是每天听到的语言模式,投资30亿还不好意思,但是现在央企太狠,这30亿一转眼就被央企夺走了,央企一张口就是一百亿,现在最牛的就是华侨城进西安2380亿,我就不信这个事,如果配套城市化发展,2380亿不算大钱,如果投资旅游,我实在想不出来干什么。前一段我专门去了一趟,看了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一千亿,我看完了说没有看到商业模式。第二个项目500亿,我说看到商业模式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真正落实。第三个项目120亿,也没有看到商业模式。这三个项目一个公司干的,华侨城都介入,这就是1620亿,我实在是看不懂这些事。投资必有投资逻辑,很简单,要不然是商业逻辑,投资得有回报,运营得有利润,这就是商业逻辑。现在多数的旅游项目我看不出来。第二是政府逻辑,政府好大喜功,投资商跟着政府贪大求洋,很多做规划的专家推波助澜,评审专家随波逐流,现在就是这么一个模式。这么一个模式能行吗?这里面同样有商机,长三角这种聚集不足,客观地来说就需要培育一些大项目。这些大项目发展起来,环太湖、长三角完全不同了,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市场,市场前景无限,将来的人要是休闲都不会,还能干什么?现在说你没有什么工作技能找不到工作,将来大家都没有什么工作,那时候的休闲领域完全不同了,就得问这句话,连玩儿都不会玩儿还会干什么?

第三,污染减缓,但是治理艰难。太湖的旅游产品怎么做?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因为太湖本身有制约性,第一是太湖的水太浅,这么浅的水能玩儿出什么,平均水深2米,做旅游到底做什么。第二,这么大的水面,但没有多少地形的起伏变化,严格地说观感并不好,这些东西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2、综合性目标

目前的中国,环境资源市场三大短缺,资源可以进口,市场可以开拓,但是环境基本无可替代。短缺必然升值,环境的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根本且长远的竞争力,这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

我有点看不懂,长三角地区的雾霾也挺厉害的,按理来说,太湖可以改善很多的空气质量,我也没问明白,可是总会一点一点好起来。环境的竞争力将来可能还是一个问题,我有一次出差坐飞机去新疆,飞机晚点,坐在我后面上海的一个女人就说,好不容易有几天,我什么都没有,就想呼吸新鲜空气,结果还耽误在飞机上。上海的空气比北京好多了,不要提北京,我们已经觉得不可忍耐了。我知道一条,哪个地方环境越好,哪怕地方的竞争力越强。这几年中国旅游市场有两个变化,第一是外国旅游者逐年下降,这两年有所缓和,逐年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空气质量,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些客人,原来想到北京,一看北京雾霾,对不起不去了。欧美的客人没有办法退团,来一次没有第二次了。国内的市场有一些原来不起眼的地方,就是因为空气质量好,这几年起来了,所以很自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需求变化。

首先,长三角的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仍然可以高速增长,关键在于市场,我们这么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反过来说不光是长三角内生的需求,外边的人对长三角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原来说吃在广州、香港,现在香港很多美食家组团到上海来吃,三天时间九顿饭,都点好吃的,觉得上海的美食已经超过了香港。整个长三角就是美食之地,我喜欢江苏,主要原因是江苏吃的好,吃的舒服,不是奢侈就是吃得舒服。可是要到西北,就是吃的很难接受,到西南辣得一塌糊涂。我刚刚去了一趟张家界、四川,就没吃一顿正经饭,人家觉得非常丰盛,我实在是吃不下去,没办法,最后只好提个要求,给我把锅刷干净,炒一盘青菜,因为没有不辣的东西,他们觉得很好,这没办法。内需市场在膨胀,外来需求也在膨胀。我相信像刚才说的一系列大项目,绝不是只吸引本地人,一定会吸引各地的人。

我们要从景点,旅游线,到旅游节点到目的地;境,核心就是精品拉动,长三角最大的优势就是精。现在全国比较,从旅游产品的精致化程度来讲,江苏第一,江苏又是灵山第一,中国旅游在世界上比,严格说已经不差,不是几十年以前,动不动就说我们不行,要是和顶级的比,我们就差在精致。

精致有两个标杆,一个日本,一个瑞士,这两个都叫精致,日本、瑞士都没有全域旅游的概念,实际上他做的就是全域旅游。中国的旅游和日本、瑞士有得一比的就是江苏,这是一个客观评价。我们现在好多事情看得有点过分,比如讲旅游市场的秩序,中国旅游市场秩序在全世界应该属于上游,没有达到一流,要达到一流,好多东西不好比,比如瑞士八万多平方公里,好赖划拉划拉就能做好,瑞士人不像我们,我们老觉得钱赚不完,瑞士人赚点钱就够了,他要自己享受生活。我在瑞士看了几个酒庄,就问一年产多少酒,说了一下,我说这么好的酒为什么不扩大?他说不需要扩大,祖祖辈辈就是这个规模,我现在日子过得很好,干吗要扩大,他没有那种紧迫感,很休闲,他就能把事情做得非常精致。能做到这一步。我们还急,太急很难做到精致,这是从旅游市场秩序来说。反过来,去年到越南,一个半大小子,拿着一个钱币、邮票追我,我说不要,他急了抬脚就给了我一脚,我也急了我就追他,一转眼找不着他了,这也是旅游市场秩序。我们现在至少到了景区围追堵截的现象极少,我们看到的就是吆喝,能说我们的秩序差吗?至于黑车、黑导的事,我赞成刚才的观点,这是城市管理的问题,不是旅游的问题。北京治理一日游,治理了二十年,我就一句话,要治理好,门都没有,除非把公交公司并到旅游局来管,这才有可能。今年北京市人大专门立了一个关于一日游的法律,有了这个法,各个部门的责任都说清楚了,这也算现在得到了初步治理。因为很多东西,这个事情没起来的时候,掐住了就好,因为没有利益,一旦形成了利益结构,太难了。比如北京有一个水关长城,很多旅行社带着游客到水关长城说这就是看长城,北京的副市长亲自微服私访一次,后来下决心治理,警察都过去了,这边几百个农民出来了,拿着大棍子,怎么弄?要弄就变成群体事件,不弄就治理不了。总体来是,已经不错了。

另一方面,旅游质量,四十年以来已经达到了最好的程度,在国际上比较也不差,我们干吗老把自己看那么低?看到问题这是对的,看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非常对的。但不要老把自己贬低,我是老旅游了,我知道那时候有多难。最终是要靠精品拉动,江苏在精品拉动方面,客观来说已经走到了前列,应该始终处于前列。

第三,城市即旅游,王洁平的观点我认同,但是我们要超越城市,创造新格局。

第四,村庄是景区,庭院式景点,街巷是风景线,超越农民,超越现状,追求未来。

环太湖要建成世界一流的休闲目的地。首先立一个高目标。对应后工业化的市场,谋求后工业化的发展,建设一流的休闲目的地。要达到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市场、一流的平台。一流的水平靠谱,一流的市场也靠谱,但是一流的品牌没有起来,甚至没有品牌的概念。

中国一流:一流格局山水情,一流环境遍城乡,一流模式超前越,一流品质人人夸。三线城市不是三流城市,一线城市未必能够成为一流城市,北京要成为一流城市彻底没戏,上海大体没戏,广州基本没戏,深圳多少有点戏。一流的城市在哪儿?在二三线城市,甚至在一些县城,有可能成为一流城市。我们不仅要追求中国一流,世界一流,而且是一流的休闲目的地,这是根本。现在有市场依托,也有独特的资源,资源独特在哪儿?叫山水都有,虽然山不突出,整个江苏的山都不突出。浙江弄了一个口号叫做山水江南,我说山水江南你把苏州、江苏放在哪儿,浙江人说,江苏有山吗?江苏没有山。真正的特色是什么,是文化资源的特色。这种资源独特,同时有个性化表现和差异化的格局。这些年一批新的产品确实不一样,有一次到扬州,看街上的旅游者很从容,拖家带口,我就问他们,住在那儿?就住在古街古巷里面的老宅子,晚上我也住在老宅子里,住完了形成一个概念,扬州应该打一个新的牌,叫文化休闲城市度假。我和朱市长聊了一下,他很兴奋,让我给他们讲一次,我就讲了一次。就这八个字,后来他归拢了一些项目,就用这八个字招商,招了80亿。也就是说,在江苏做文化休闲城市度假文章很好做,尤其是环太湖的城市,这篇文章更好做。这是个性化表现,形成差距化的格局。

第二是深目标。建设一个强大的旅游产业体系。一是强市场,这个已经具备了。二是强品牌,这个还没有开始。三是强地方,很多地方都很强。四是强企业,严格说强企业这一条江苏不足。五是强文化。这么一个经济发达的地方,整个江苏有个像样的旅游集团吗?只有一个金陵酒店集团,除了金陵酒店集团,其他的集团在哪儿?按理来说,无锡、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怎么也得有个像样的文旅集团,没有。现在全国地级市搞文旅集团已经成为一股风,已经有113个市级文旅集团,而且都很牛,比如呼伦贝尔一个文旅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都跑到北京找我,我问你们有多少资产,500亿,我听了吓一跳,我又问了一句,有价值的资产有多少?没多少,现金流有多少?也没多少。就是一个壳,反正政府把资产一归并就过来了,这是一个趋势,为什么?城市性的旅游集团,比省级的集团好做,城市性的集团,因为城市资源容易整合,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集团,这是央企,另当别论,真正像样的集团都是城市级的,锦江集团、首旅集团都是城市级的集团,省级的集团反而难做。现在强企业恐怕是江苏旅游发展的短板。

在目标上,怕小不怕大,怕窄不怕宽,怕近不怕远,怕浅不怕深。而且跨界的旅游集团发展得很厉害,这些巨无霸式的企业进旅游,一说两三百亿,小菜一碟,我最近碰了几个项目,比如甘肃有一个公航旅集团,公路、航空、旅游,资产3200亿,一年的收入1500亿,真是厉害,在甘肃已经收了18个景区,在旅游行业花三五百亿不算什么,那是西北,人家都是这么一个价值。用旅游激活城市,以激情创造明天,游在太湖、吃在太湖、住在太湖、玩在太湖,一系列,这段话要实现了,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就实现了。

3、培育大产业

第一是产品体系。从单一观光到复合型。观光旅游出人气,休闲度假出财气,文化旅游出名气,乡村旅游基础、商务旅游主导,特种旅游补充,但是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诉求。

观光就是景区,要做观光就做景区,我刚才听下来没有几个是观光,实际上更多的是城市型的项目,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商务旅游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上海来说,商务旅游就是半边天,不追求来几个观光客人,也没有多少观光资源,上海这种城市旅游形成的吸引力,现在已经算是非常高了。同样,如果说大一点的概念,世界级的城市群,原来城市群六个,北美三个、欧洲两个、日本一个,六个世界级的城市群,现在世界上的经济学家公认、城市学家也公认,第七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就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客观说已经形成了,这里面商务旅游、城市旅游这一套东西应该说越来越猛了,这样形成了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概念,就是元素组合,元素越丰富,吸引力越大,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观光产品少做,淡化景区,淡化开发,这是一个新的要求。严格说观光类的产品能做的早做完了,包括主题公园,上海迪斯尼起来了,整个长三角没什么做头。度假是酒店为王,现在酒店不少,但是严格说真正达到度假酒店水平的不多,这个酒店像个度假酒店,但是元素不足。尤其是山地度假、乡村度假、湖泊度假,这三个度假方式是下一步市场的亮点,意味着下一步不是大酒店的格局,金诚酒店477间客房,规模太大了,做度假酒店有难度,下一步很自然以民宿为主体的度假方式,很可能在长三角地区变成一个主流。休闲是娱乐为王,商务是链条为王,特种差异为王,复合是元素为王。这样就构成大路货铺天盖地,精品顶天立地,将来一定是哪一个地方做得精,哪个项目做得精,在市场上有真正的口碑。

第二,企业体系。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追求,第一,日常运营守底线,不亏损。现在时常有一个问题我解释不清楚,我们一说旅游发展这么红红火火,但是一问旅游企业真正赚钱的不多,我就问了,一个缺乏健康企业的行业,你能说它健康吗?确实如此。很多玩儿民宿的都是小资,不图赚钱,就是玩儿得高兴,反正也不能亏损,这就是底线。经常碰到一些大项目,赚钱吗?不赚,万达在长白山搞的国际度假区,这是五个企业集团投资200亿做的,第一次去,说不行,像生瓜蛋子一样,到哪儿看都不成熟。第二次去还行,有些细节也到位了,我就问项目现在运作怎么样?如果不算投资成本还可以,算投资成本,不知道投资什么时候能收回,最近连万达都要退出了。要说项目不短了,七年时间了,这样的项目都赚不到钱,什么样的项目能赚到钱?这是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务必要坚守,包括酒店,2014年全国的酒店12800家,全行业亏损59亿,什么原因?有人说八项规定,影响一年可以,两年可以,好几年了还影响吗?再说了,一个产业要靠公款消费支撑,这个产业绝不是好产业,实际上就一个原因,供过于求,供求关系失衡。在旅游领域里,也有去库存、去产能的问题,我现在最关注的就是这个问题。

第二,品牌运营求高线,集团化。追求提高了,像浙江旅游集团,大概有将近20年了,无声无息,这两年换了一个领头人,弄得挺热闹,现在100多亿资产,项目怎么样?还赚钱,就是好企业。

第三,资本运营开新局,多元化。实际上很多所谓大投资,玩儿的都是资本,这个过程中资本的花样无数,各有各的做法,而且有些还真是做成了,比如北京的古北水镇,预算35亿,建完了53亿投资,怎么回报啊?今年下来估计营业收入可以达到9亿,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要从回报的角度来说,看不出来,但有一点,借助中青旅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把资本投入基本摊平了,所以现在挣钱就是利润。这也是一种玩法,最根本的是创新。

现在城市化持续,这个优势显现出来,很多旅游投资项目跟着旅游市场走反而走不通,跟着城市化走就可以走得通。北京很多酒店现在正在转型,有六种转型方式,这个酒店旁边有个三甲医院,就转成医疗服务综合体,因为现在客源也是医院看病的病人家属。再比如旁边是学校,就变成教育服务综合体,这种转型很有效,这就是跟着城市化走。

服务业发展,品牌创新。新领域扩张,规模推进,现在新模式很多,多种多样,从投资的角度无非这几种。第一是找准好项目,一把持住,这种机会很少。第二,规模化投资,形成投资的概率,比如投了300个经济型酒店,有100个亏损,200个挣钱,这就是投资成功了,这就是投概率,这种事也少,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具体研究。再一个是新模式创造,经验推广。灵山就是这个新模式,明天上午开灵山的座谈会,我就说三个主题词,第一是灵山系,像金融界一样,这个系,那个系的。第二叫灵山魂,第三叫做灵山精,精致是根本的竞争力。

第三结构体系。顶天立地:支持集团化发展 铺天盖地:支持大众创业 传统与创新:形成体系化 智慧城市推进智慧旅游;资本运作,机制创新,O2O推进。

第四需要一些新模式。我们归纳了很多大项目,就是A+B+C,A是吸引中心,我现在看一个大项目就看吸引中心在哪儿,看不到吸引中心,再做房地产,就是挂着旅游的羊头,卖着房地产的狗肉。地方政府都学聪明了,原来说做旅游项目我很支持,那边给你搞房地产也可以,但是先做旅游,旅游做完了再做房地产,经常是房地产房子都卖完了,旅游不做了,显然不行。B是利润中心,一个项目看商业模式是什么,利润在哪儿。C是文化中心,衍生发展。一个大项目只要符合A+B+C,一般都可以成功。要是缺一块不行,如果没有C,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我一听大项目,就用A+B+C来判断,判断好了就清楚了,有什么短板也就看清楚了。

第五,产业融合,基础具备,短板当先;资源:品质突出,内容不足;产品:规模弱小,拉动不足;产业:项目突出,集群不足;市场:周边突出,市场不足。

第六,培育新型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特色,系列,扩张。生态产业:环境,物产,体验

运动产业:水上、山地、低空、特种项目。养生健身业:借鉴,创新,体系。农林牧渔业:文化,休闲,增值。水产业:水,水果,水产。活动产业:类型,系列,特色。手工艺产业:就地取材,就地取才,就地市场,就地升值。自驾车产业:营地、服务系列  突出特色;休闲房地产业:一是酒店房产,核心地产;二是休闲房产,景观地产;三是文化房产,主题地产;四是生态房产,田园地产;五是娱乐房产,聚合地产;六是复合房产,生活地产。旅游金融,旅游保险,旅游创意。

4、深化大策划

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我不太赞成现在这种比项目规模,中国旅游的硬开发差不多了,只不过现在的好处哪儿,原来旅游最困难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说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了,投点钱就能见效益,严格说现在应该是中国旅游投资效益最高的时期。八十年代北京建香山饭店,投资4000万美元,其中2000万美元是搞基础设施,修路、管道、水电等等,现在这些问题都没有了。但是,软开发现在需要格外重视,锦上添花,集成效应。

第一是现有的设施充分利用,现在闲置的设施不少,需要充分利用。第二缺少的项目补足,这个地方到底哪个是短板,把短板补出来。第三内容单薄的项目丰富。这样做下来,这个地方就好作了,环太湖的短板到底是什么?我想了一下,第一个短板就是没有相应的产品,首先是没有环太湖本身的产品,现在大家说环太湖自行车,这就算个产品,环太湖自驾车也算是个产品,能不能环太湖马拉松,393公里那叫超马,超不动。第二个短板是太湖本身的产品,这是我们的短板。其他我看不出短板。

软开发的主要内容:

规划:空间配置,土地利用,产品谋划,多规合一,旅游特点

策划:思路,定位,战略

设计:项目落地,风格突出,特色形成

活动:活动也是产品,活动增加魅力

营销:敢吹会吹经得起吹

品牌:品牌形成吸引力,形成竞争力

实施大推进,抓重点、出亮点,创焦点,形成兴奋点,还有个尖叫点,客人到这来了时不时得尖叫才行。就需要我们更细致地配套这些东西。

5、实施大推进

第一,抓重点,出亮点,创焦点,形成兴奋点。

五全,即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区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汇旅游要素,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

六个转变,即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第二关于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长三角地区文化根底非常深厚,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但是要忌讳一个词,厚重,我到哪儿都烦这个词,旅游者出来是玩儿,动不动文化厚重,拿一个大包袱压他肩膀上,对不起我不来了。在自然旅游方面,我最烦的一个词就是氧吧,还天然大氧吧,氧吧是什么概念?是日本人80年代工业化发展,空气污染,日本发明的一种氧吧,90年代日本人就淘汰了,我们这个词接过来用,那用美玉比顽石。我这东西本来是一块美玉,去比一块石头,显然不对。

需要一系列的变化,传统和现代一定要结合才能对应现在的市场,我们拆了老的建新的,建了新的想老的,想了老的仿老的,赝品充斥全中国。需要倡导,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灵山就是后天的遗产,那是错不了的。我们给灵山发了一个牌子,倡导这个概念,开了两次会,发了一个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示范单位,倡导的就是三句话,自然遗产是老天爷给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给的,我们给后代留什么?就留建筑垃圾吗?我们多留点精品,要达到五看、五可、五个度、五个力。

五看: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回头看

五可: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

五个度:差异度,文化度,舒适度,方便度,幸福度。

五个力:视觉震撼力,历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沁润力,快乐激荡力。

    第三,关于旅游购物,这是中国旅游业也不能说太短的板,现在也不错了,比起原来有很大的进步了。但是总体来说还不足,这里面需要全面把握内涵,我没说旅游商品,我说的是旅游购物。一是工业品,到法国买香水,到意大利买皮鞋,乃至到日本买马桶盖,买的都是工业品。二是农副土特产品,很多地方这是旅游购物的大头。三是工艺品、纪念品,现在有个词叫伴手礼。这几类东西完全不同,不同的东西要有不同的对应方式,形成产品分工和市场体系。快乐充满自驾者的心怀,物品装满自驾车的后备厢,靠工艺品、纪念品装不满,一定是靠农副产品。怎么对应市场的需求?好多地方也做到了,十种八种的一个大包,每一种都有介绍,什么时候采摘的,产地是哪里,品质上放心,一个大包后备厢里一装回家了,这就是市场体系。

    第四是延长停留时间。延长全年的经营时间,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形成四季产品和四时产品。尤其从休闲的角度来说,清晨练、上午游、下午养、晚上乐,这才是一个完整体系。我们要从观光角度来说不可能有四季产品,可是从休闲度假角度一定要把这个事研究透了。客人早晨起来干什么,每一个点、每一个时间段都算清楚。现在人工智能达到什么程度?比你还懂你,你在商场里买东西,你买什么东西,人工智能早就知道你要买什么东西了,就是大数据的结果,你潜意识还要想,它都知道你要做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这一步,比如客人来无锡一天,这一天干什么,我们比他还要懂,比如他想玩一把环太湖,环太湖怎么玩儿?如果有历史数据就会清楚。现在旅游最缺的就是消费的大数据,所以大数据挂在嘴上,宏观数据不是大数据,领导需要什么数,你就弄什么数,这叫大数据吗?消费者的大数据,描绘消费者的画像,这才真正到位,需要一系列的要素变革。

三、休闲湖泊、美好生活

1、推动大转型

政府的要求,全域旅游的作用,战略调整。全域旅游客观来说产生一个作用,全域旅游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有些地方旅游投资变成编故事的竞赛,这是可以看到的泡沫化,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泡沫化。各位都是旅游局的,旅游局有一项工作就是怎么忽悠政府,我们不能讲空话,但是要研究如何利用这种泡沫化,这是现在旅游工作的最高水平。

现在的模式,已经形成了新的跑马圈地,规模放大了,形成了区域性开发,摆脱了项目开发和景区开发,所以一次开发、二次招商,这是最佳模式,现在叫一次圈占、逐步推进,里面官场也在变化。我们要有清醒和客观的判断,但不是工作方法,工作方法该忽悠还得忽悠,可是说到底,核心资源、核心吸引力这是发展的基础,从扩展的角度来说,多元化主题、多元化内容,形成核心拉动力,来培育一个区域。

第一对市场的感觉,市场的感觉得靠企业,我是天天谈投资项目,所以对市场的感觉很强。第二对项目的选择,哪个项目成,哪个项目不成,比如有的开发商一说,不是想忽悠一把吗?我告诉你忽悠,但你这没戏。第三对运行的要求,实实在在投进去,实实在在研究运行。最后是对政策的利用,现在中央政府有钱,各个部门都是大把的钱,最没有钱的就是旅游局,所以指着国家局弄点钱,我看难。但是我们打一个政策包,比如农村政策、乡镇政策、文化政策、环保政策,诸有此类,打一个政策包,项目就下来了,好多投资商打这个主意。第一期资金进去十个亿了,政策包下来给了二十亿。项目刚开始起动已经赚十亿,包括GDP。

2、狠抓新兴

第一,度假发展: 资源不足,逐步调整;产品不足,需求外溢。

第二,温泉发展: 资源较多,发展迅猛。 周边市场,大众产品,同质化强,竞争激烈,消费喜新厌旧,逐大弃小。

第三,营地发展: 势头猛,扩张快,政策支持,模式探索。

第四,户外运动,山地运动,水上运动,低空运动,将大行其道。

第五,九古挖掘。古城古镇古村庄,古道古关古街区,古渡古树古庄园。

第六,主题酒店,精品酒店,高端民宿。

第七,文化休闲,城市度假。

第八,旅游综合体,城市型,目的地型

第九,特色小镇,旅游推进。

第十,智能旅游,大智云物移

这十个新兴领域可做,这里面四个方面的追求,第一是时尚,就是酷,主体市场是年轻人,80后现在都老了,90后说你们老人家,我这50后怎么活,还活着不错了。第二是文化求古。第三是健康求养,第四便利求快。说到根本四个方面的追求,构成各类吸引力,形成新的发展。

3、社会的变化

将来的社会,好吃懒做图舒服,好玩玩好求快活,娱乐刺激追极限,共享休闲成主流,将来社会的变化就是这么四句话,勤劳现在不是优点,创新才是优点,勤劳是农业社会的评价,下一步的社会变化就是这个变化,很自然,旅游的未来就要对应技术社会加速度发展。

最后,环太湖目的地,休闲家园。对于个人,旅游是一个短期生活过程,对于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生活方式。将来的生活以休闲为主,就是一个生活方式,农业社会,一直对应的是少数人的漫游,工业社会对应的是多数人的观光,后工业化对应的是人的全面休闲。几千年我们一直在说家园,追求家园,当代社会只能有家,不能有园,你在城里面有套房子蜗居就不错了,还谋求园,门儿都没有。休闲就在构造新园,空间分离,质量提高,公共园林,休闲生活。大园弥补小家、质量弥补距离,好日子离不开休闲。

从工作推进的角度来说,环太湖应当里一个目标,建设中国休闲家园。第一,制定环太湖目的地发展规划。第二,联通环太湖的绿道,现在这个绿道都有,把它联通,千岛湖就在做这个事,183公里修了一个环湖绿道,怎么想起做这个事?因为杭州市做了一个新的规定,千岛湖要变成杭州市的备用水源地,严格地说作备用水源地,旅游就没法做,至少湖面不能搞,修一个绿道,绿道分割水和路,绿道也是一个环保标志,通过绿道构造一个新的产品。第三,开展环太湖的节庆活动。

还有一个新题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半个月以前发布了一个国家标准,休闲国土功能区建设与服务质量。这个标准是我倡导的,因为前几年国家提了国土功能区,我看一看,都是生产型的,没有生活型的国土功能区,去找国家标准委,说我们想做一个休闲方面的国土功能区,开一个生活类型,也是国土功能区,我们就立项制定标准,最近通过发布。环太湖可以争取这么一个牌子,叫休闲国土功能区,从上到下,中国休闲家园环太湖。

 

Copyright © 2008-2021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 京ICP备12047469号-7  公安备案号:1101010200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