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热的词,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中国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
我们提到乡村这个问题,应该讲可以追溯到114年前,开始有乡村振兴,最早的乡村振兴在河北定县的翟城村,村长叫孙发旭,开始乡村建设这样的一个活动。后来我们所知道的晏阳初、梁漱溟,包括我们所说的陶行知,等等这些人他们所做的乡村建设应该是中国第二波乡村建设,这应该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个时候掀起了一波乡村建设的高潮。随后是因为1937年的抗日战争,使得整个乡村建设的路径被打乱了,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包括后来这段时间里面我们都谈不上乡村建设。今天我们之所以说乡村复兴,为什么叫“复兴”?其实很有意思的。我们以前叫文艺复兴,今天讲乡村复兴,一个是我们的乡村是在不断地凋敝、在衰败,而且客观来说,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乡村应该叫作“塌陷”,有塌陷的那种感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建国以后,我们需要迅速地通过把农村的资源往城市转移,来推进我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面,城市从乡村大量地抽血,而不是输血,所以使得今天的乡村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而至于我们说的乡村振兴、乡村复兴或者乡村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真正的乡村建设应该是2000年以后,这个阶段刚好也是中国开始从工业化的中期慢慢地向中后期转变的过程,整个中国的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今天我们要说乡村建设,要说乡村的振兴,这是过去百年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而在2000年以后,其实是2005年,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有一个很轰轰烈烈的运动,叫新农村建设,刚才汪主任也讲到了新农村建设,其实他讲的我也很认同,在整个新农村建设当中千村一面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问题,而客观来讲,2005年开始新农村建设,也使得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善,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它的问题,当然也要肯定它的成绩。这是我们过去一百年的乡村建设的道路。
第二条道路是在乡村城镇化背景下面的问题,今天我们说乡村振兴必须要和城镇化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现在中国可以说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了50%这样一个比例,现在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8.5%左右,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个城镇化率是一个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还有一个城镇化率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其实要比这个百分数少1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城镇化的成绩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所以现在中国大概有2亿8千万的“候鸟式”的农民工,他们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城市当中,过去中国的发展有很多的争议,一种方式是希望通过城镇化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三农”问题,让农民真正地成为市民,这样可以让中国的现代化得以实现,但是现在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越来越难,因为在很多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参照系,比如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一个是他们的人口没这么多,美国只有3亿人人口,我们有将近14亿人,所以这个背景也不一样,包括日本也是这样,日本虽然空间小,但是他们的人口没有我们这么多,这些国家可能有90%多以上的城镇人口用城镇化来解决我们的“三农”问题,但是中国好像这个事情不行。所以中央在这样的背景当中也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样找协调的平衡点,刚才讲到有2亿8千万农民工,让他们变成城市人口都非常难,就算这部分人变成城市人口,可能在农村还有六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怎么样解决他们的生机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现在采取了一个比较中庸的道路去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既要坚持城镇化的发展,另外要同时乡村振兴,正因为如此,去年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这个课题正式提出来,政府工作报告也讲到乡村振兴,最近中央又开了一次乡村振兴的工作会议,发布了乡村振兴的一个战略,所以到今天为止,乡村振兴变成了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去推进的一个战略。刚才其实有很多的企业家,包括我们的政府领导都做了很多乡村振兴的介绍,都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我是做旅游的,所以可能屁股决定脑袋,想旅游是决定乡村振兴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我不想说是唯一的途径,但是确实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看一看整个中国的乡村振兴的历程。
其实过去我们是一个农业国,很长时间是有90%以上是农业人口,所以农业是我们的一个核心,过去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吃不饱饭的问题,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连年增产,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农民不再像1958年大饥荒的时候会饿死,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三农”问题怎么解决?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到改革开放以后,到80年代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其实也不是我们发现的,是无心插柳的一个路径,就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按照小平同志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我们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它居然这么快地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的工业化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展,大家可以看看中央的文件,到十七大的时候还在讲乡镇企业,其实十四、十五、十六大的时候讲乡镇企业很多,认为这是解决乡村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十八、十九大的时候这个词没有出现了,因为发现用乡镇企业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在乡镇企业高峰的时候将近有一亿多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就业,有几千万个乡镇企业在农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方面解决了“三农”问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布局的完成,乡镇企业也很难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样我们就必然会把眼光投到服务业。刚才夏总讲了很多,通过服装设计,也可以叫手工制造业,更多的我理解其实是服务业的内容,所以今天讲乡村振兴,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这个可能是我们的一个产业的逻辑。
另外一条在整个乡村振兴当中,要看乡村振兴必须要依赖于乡村自己的资源,不能凭空地找我们的东西。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自身资源禀赋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什么这样讲呢?其实在乡村旅游的时候都有这种体验,不会去破坏它的生产生活的空间,过去农村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是农业生产的地方,但今天来做乡村旅游,它可以在存量的基础上重新找到一个旅游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恰好是乡村振兴需要的市场。这说明乡村旅游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另外一方面,从乡村振兴来讲,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我刚才讲了城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它是给中国营造了一个大的市场,过去如果只有10%左右的城镇人口,这个市场是不够的,但是在今天有,如果算常住人口,有将近60%的城镇人口,这部分给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很重要的市场,而今天说的乡村旅游的主要的市场主体还是城镇居民,而不是入境游客,其实入境游客不是主体,目前为止还是主要靠城镇人口来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中国国内旅游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可以和城镇做一个很好的资源对接。另外一方面,旅游让城镇资源有了一个回流乡村的可能,乡村之所以凋敝有很多的原因,一是留不住人,也没有资金,没有技术,过去乡村的小孩通过努力读书以后,他们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城里人,再在他的散文里面,微博里面、微信里面讲他的乡愁,这个乡愁当然是有一点矫情的乡愁,但是他们真正的梦想是成为城里人,城里人怎么样回流乡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乡村旅游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就是让城里的市场资源可以回流,让市场资源、资本的资源,包括技术的资源,可以回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逆转,不是说逆转,至少是阻碍了乡村资源向城镇资源的加速流动,这个资源的加速流动,现在其实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式去遏制它,因为我希望乡村振兴有一天在座的各位都愿意抛弃你们在城市里面的房子、你们的社会关系,愿意到乡村去,这样才有机会。就像前一段时间北大有位副校长发表了一篇高论,遭到网友的抨击,就是鼓励我们上山下乡,当然网友说的一个点一下把他崩回去了,说:“校长先生,你的小孩什么时候到我们的乡村去?就像当年搞的知青下乡一样。”所以乡村旅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用市场化的方式让城镇的资源有可能回流到乡村,而乡村振兴振兴的正是这样的资源,包括夏总讲到的故事,我觉得旅游的故事也是这样的,旅游是通过游客发现乡村以后,了解乡村以后,有可能成为乡村产品的购买者,成为乡村旅游服务的购买者,甚至成为资本的投资者,这是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还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提供了乡村人口转移的新的思路。过去我们认为乡村要振兴的话,农民要变成市民是唯一的可能性。今天城市的户口没有这么稀奇了,乡村旅游还有一个新的可能,就是使得从一个乡村到另外一个乡村流动,这是可能的,我们有产业的机会、有就业的机会,比如有一个很有名的乡村旅游点,袁家村,其实袁家村之所以这么火,除了带头人以外,除了抓住市场机会以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把周边乡村的农民的资源整合起来,袁家村自己的几百口农民,几百户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得很好,而且通过袁家村还使得周边很多的乡村人口到那边就业,找到了他们产业转移的一个空间,所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当中确实是很大的一篇文章,我觉得乡村旅游这条道路确实是乡村振兴当中值得关注的道路。乡村振兴的旅游究竟怎么做?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的文章,有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这里我简单地提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乡村振兴实际上希望的是一个以旅游来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央乡村振兴,包括过去的新农村建设当中产业兴旺、产业发展当中现在越来越强调的一条道路,因为过去的是现代农业,或者是做大农场,像美国一样,像欧洲国家一样,但是现在发现大农场也不行,我们可能还得小农经济,光靠农业来振兴乡村是有困难的,刚才我讲到工业、乡镇企业有困难,今天说的工业更多的是农村的手工业,有文化含量的手工业,就是三产,三产在农村大家知道,不可能搞金融,不可能搞动漫,不可能搞软件服务,我们农村的三产怎么做?其实最后选择旅游既是主动的选择,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我们发现在乡村里面旅游是有这样的引领价值的,过去讲旅游是服务业的龙头性产业,是综合性产业,是带动性很强的产业,而在乡村振兴当中,我觉得未来旅游有可能扮演一个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产业的角色,我觉得对这个的认识还不是这么深、不是这么到位,未来这一点会越来越多地释放潜力。在日本有一种提法叫六级产业化,什么意思呢?其实说的就是农业是一产,工业、手工业是二产,三产是什么?三产他们可能讲的是直销、讲的是零售,更多讲的可能是旅游,通过旅游去做一些文创的东西,做一些民俗的东西,把农产品变成城里面喜欢消费的一些产品,把过去的一些手工业的东西变成一些高附加值的手工业产品。所以未来在乡村振兴当中,旅游业确实是可以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
第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定要错位发展,协作分工,刚才我讲了乡村旅游很好,在乡村振兴当中有很多的作用,但是现在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乡村旅游的同质化问题非常地严重,中国有多少村庄,在座各位知道吗?有60万个村庄,这么多村庄都去搞乡村旅游其实不可能的,我也看过一个专门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华中科技大的贺雪峰教授有一个观点,他就说乡村旅游很好,但是他认为乡村旅游不足以解决乡村振兴的问题,在中国做乡村旅游最合适的除了风景区以外,有独特资源以外的,做乡村旅游的可能只有5%的村庄,很多做不了乡村旅游,其实我是同意他这个判断的,但是我认为这个5%是前端的,其实我希望真正的乡村旅游,5%是直接服务游客的,这60万村庄里面,未来还有10%、15%是为这5%乡村做配套的,我们不要一味地做同质化的乡村旅游,这样可能会造成左手和右手打架,所以乡村旅游很重要的是错位发展,不要一味地做千篇一律的农家乐,都是千村一面的,像我们的民俗一样的,等等这些东西不是市场需要的,所以在这一点一定要考虑错位发展的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乡村旅游应该真正地共建共享,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现在也有很多的争论,现在我们希望通过乡村的一些资源的放开,吸引城市的资本到乡村去,但是资本下乡的过程中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居民没有真正地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如果出现了可能会背离中央真正乡村振兴的初衷,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让农民参与进去,农民参与进去可能有股份的方式,也可能是以劳动的方式,以工资收入的方式,可能还有很多方式,所以这一点需要去探索,不要让我们在乡村振兴当中,让农民成为一个弱势的群体,要通过合作社的方式、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怎么样跟现代的产业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共建共享。
第四个问题,就是乡村旅游当中需要更多的领军人物,因为我发现中国有很多的乡村旅游,有很多的典型,其实这些典型更多是因为有一个致富带头人,是一个村支书、村主任,像袁家村的村支书郭战武,因为他有这样的一个才能,而且有这样的一个公心,使得他能够带领老百姓真正地致富,这个可能是很重要的,也是未来政府部门和各方面去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帮助更多的领军人物能够脱颖而出,因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可以带领成百上千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最后一点,在乡村旅游发展当中,一定要考虑符合发展需求的政策措施,这里面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农村土地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的争议,现在中央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就是包括农村集体用地、宅基地,我们也希望外来资本进去,但是进去不是来圈地、来搞房地产,是希望他们能够用农村的建设用地真正发展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特色的乡村的产业,但是关于这个农村土地的改革问题还非常复杂,但是我相信在这里面不断地释放土地的活力,是乡村旅游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包括金融的措施,也有很多现在做乡村建设的专家学者在探索,在农村怎么样进行金融的植入,帮助老百姓能够致富,乡村振兴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